健康自诊:宫寒的中医治疗
宫寒危害有多大,相信上一期大家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我们该怎么治疗及预防呢?
对于宫寒的中医治疗,我们讲究的是标本兼治,根据病因病机,辩证施药,同时配合一些中医传统疗法整体治疗,方能药到病除。
针对“外寒”引起的宫寒,外感寒邪凝滞于胞宫,使气血流通不畅,阻滞气血,所以治疗上宜温化寒湿,兼以化瘀行气,常用的中成药如桂枝茯苓丸,常用中药为艾叶、桂枝、干姜、吴茱萸、炮姜、附子、肉桂、小茴香等具有辛温发散或温中祛寒性质的中药。当然,虽是外寒,但在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人体体质问题,需要扶正时及时加以扶正药物,以免攻伐太过。
针对“内寒”引起的宫寒,病因多以脾肾阳虚,虚寒内生,阳虚寒凝,胞失温煦为主,所以治疗上宜温脾肾之阳,暖宫散寒。常用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常用中药一般为杜仲、肉苁蓉、鹿角霜、续断、淫羊藿、巴戟天、锁阳、补骨脂、冬虫夏草、海马等。张景岳有言: “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温经扶阳散寒法之中佐以补气、养血之品。”所以用药上可搭配活血行气之品,如当归、川芎、香附、益母草等。
在中医传统疗法上,一些温阳散寒,活血补肾之法均可辩证使用,如由杨志敏副院长带领的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团队研发的竹盐灸,独特配方的药罐疗法,温阳通络的中药热敷包,保健防病的通络沐足方及温经沐足方。
正所谓预防胜于对症下药,所以宫寒的预防至关重要。在月经期间、产后恢复期间、哺乳期间要注意勿贪凉、冒雨涉水,以防感寒;若长期居住于潮湿寒冷的居所,应改善居住条件,避免潮湿寒冷;出入空调环境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以免温差过大而易感寒感暑;勿过量使用寒凉、活血化瘀、滋腻的药物或食物,避免伤及脾胃及正气;勿过劳,保持心情愉快,则可气机调达;适当加强体质锻炼,以增强正气等等。
今日推荐——当归北芪红枣炖羊肉
材料:当归30g,黄芪30g,红枣3-5个,羊肉250g,生姜3-5片。
制法:羊肉切块焯水,红枣去核。向锅内放入清水烧开,加入羊肉和所有药材,武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为文火炖至羊肉熟烂,食盐调味即可。
栏目特约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专家点评: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红枣益气养血。羊肉温补脾胃、补血温经。四物炖汤,补益气血,温阳健脾,特别适合气血不足,脾肾阳虚之人食用。
禁忌:湿热体质不推荐。
本期当值医生:张嘉文
《每日一膳》专家团队成员,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擅长针刺、艾灸结合中药调治多种亚健康状态。
“每日一膳”栏目由南方日报携手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推出,根据时令,每天为读者奉上一道或汤、或菜、或茶的养生膳食。在评论处写下需求和意见,专家团队可为你定制养生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