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域赤潮消亡,泉州、厦门海域赤潮持续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12日晚通报称,当日福建泉州、厦门海域赤潮仍在持续;漳州赤潮海域水色恢复正常,赤潮已经消亡。
据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监测,泉州海域赤潮影响面积减小为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崇武大岞、西沙湾至高雷山以及杜庴附近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仍为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链状裸甲藻,最高细胞密度为8.2×10^5个/升。
厦门海域无毒赤潮仍在持续,影响面积扩大为15平方公里,分布于同安湾后田、五缘湾海域。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无毒的旋链角毛藻,最高密度达1.3×10^7个/升。漳州漳浦、龙海海域水色未见异常,未检出链状裸甲藻,赤潮已经消亡。
网络图片
随着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的影响,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将产生较大风浪并有较强的降雨过程,气象、海况条件均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
根据监测结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要求,泉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按照赤潮应急响应程序,继续做好赤潮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报告赤潮信息;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继续对赤潮消亡海域保持跟踪监测,防止有毒赤潮复发造成危害。
福建沿海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将继续按照《福建省重点养殖海域赤潮灾害专项应急监视监测工作方案》,对所辖海域保持加密监视监测,及时做好应对工作。
海洋专家预测:2017年黄海海域马尾藻或成新灾害
6月12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召开“2017年度黄海浒苔绿潮发展态势”研讨会,通报了黄海绿潮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预测,2017年黄海海域绿潮规模总体上将会显著低于往年,而另一种大型藻—马尾藻的规模显著增加,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灾害现象。
海洋国家实验室于2016年部署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重点针对黄海绿潮连续多年暴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我国近海其他生态灾害现象,开展灾害成因和防控策略研究。
黄海绿潮,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2016年3月以来,该项目组在南黄海和苏北浅滩海域先后组织了14个调查航次,由山东和江苏两地科学家共同采集样品,共同开展海上多船同步联合调查,应用遥感卫星、无人机与现场调查实时同步的观测方案,配合现场取样、现场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开展综合研究。据分析,2017年度黄海海域绿潮已经初步形成,但其总体规模将会显著低于往年,漂浮绿藻生物量与往年相比将降低一半以上。
海上漂浮的马尾藻,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度的现场调查与遥感分析发现,苏北浅滩附近南黄海、东海海域有大规模的漂浮马尾藻存在,并已有大量马尾藻入侵苏北浅滩区,在养殖筏架上堆积,对浅滩筏架养殖构成严重危害。漂浮到达南黄海的马尾藻数量巨大,它们对养殖业、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转载声明
来源:科技日报
投稿与报料微信: Ivyzeng116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