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两大佳果,新会柑近年来行情持续火爆,其身价的提高,带动相关附属产品柑胎柑花的火热;新会橙却逐渐没落,不仅市场难见其身影,种植面积也在直线下降。
“吃过新会橙的人都会记得那种酸中带甜,橙味十足的味道。”一位新会当地人感概,“只是现在,能买到正宗新会橙的地方不多了。”
广东新会柑
新会柑
发力全产业链,带动附属品销售火热
6月6日,阳光鼎盛。新会天马村文昌果场里,工人们正忙碌地晒着将要出货的陈皮。过去一年,新会柑普茶市场行情高企,带动新会陈皮及其相关附属品的持续热销。“小青柑价格理想,比去年提高了20%左右。” 文昌果场负责人叶卓基告诉记者,“核心产区茶坑、梅江等地除外,周边产区的价格都达到了4.5-5.5元/斤左右。”
新会陈皮出货。叶卓基供图
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新会大红柑,学名茶枝柑。按照生长过程,新会柑可分为柑胎、小青柑、青柑、二红柑、大红柑,采摘时间分别在5月、8月、9月、10月、11月。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著名特产,种植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就风行各地,并年年进贡。
新会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禾熟柑果红,想穷唔得穷。”意思是种植新会柑的经济效益高,等到晚稻成熟时,也就是柑橘的收获之时,想穷都很难。记者采访了解到,即便是散户(6亩柑橘),只要种植管理得当,一年的纯收入也可以达到10万以上。
据统计,2016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达6.5万亩,总产量达7万吨。核心产区价格稳定,收购均价在8元/斤左右,其他产区从2-6元/斤不等,新会东甲村的原枝圈枝柑收购价可达18元/斤。在开发利用上,从柑普茶、柑花、柑胎、小青果、二红柑到大红柑,新会柑的加工产品延伸至整个生长周期,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全产业链。
柑普茶,是采用新会柑和普洱茶为原料,经摘果、洗果、干燥、切帽、取肉、晾晒、入茶等工序制作而成的新品茶类,目前市场上有“小青柑”、“二红”、“大红”三类,其中小青柑最受欢迎。2015年,新会“柑普茶”年产值在6亿元左右,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就达到16亿元,数以百计的企业从事“柑普茶”的生产及销售。
新会柑种植面积日益增多,面临市场消化问题,人们发展出小青柑普茶等新产品,获得市场追捧。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新会柑的附属产品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今年柑胎、柑花等产品成为市场新宠。柑胎是新会柑树开花结果后的乳果,只有1元硬币的一半大甚至更小,里面还没有长肉,在广东又叫“BB果”,因为乳果产量少,故而价格高。在核心产地“熊子塔”附近种植新会柑的果农表示,“今年5月份摘的带蒂柑胎,收购价约340元/斤。” 叶卓基补充,“目前越来越多的茶叶商过新会设厂,一两左右的柑胎更是订果都难。”
生晒新会柑胎。叶卓基供图
天马村一果场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种30亩新会柑,自卖青柑、二红柑、大红柑,加上摘树柑胎、加工销售陈皮等,一年的收入可达近百万。
新会橙
品种优良曾育出“中国橙王”,但本地种植面积锐减
“记得小时候新会橙和新会柑一样出名,但现在新会橙却渐渐没落了。”这是一些新会当地人的真实感受。实际上,新会橙的品质并不比新会柑差。
上世纪60年代,新会甜橙一度辉煌,与美国橙在香港市场各占半壁河山。
《中华医学大辞典》称新会橙“在橙类中为最佳”。清代,新会甜橙成为贡品。据称,每逢成熟之时,东甲乡的百姓都要精选七大麻袋甜橙去朝贡慈禧太后,由于路途遥远,最后仅有几只能出现在慈禧的餐盘。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在“中国的世界第一”专栏上,赞新会橙曰:“甜橙以广东新会者为天下冠”。
原产于广东新会的新会橙分柳橙和滑身仔两类,其果色橙黄,果皮光滑,果偏小,汁极甜,果实于11月中、下旬成熟。有意思的是,滑身仔的底部还有一个特殊的圆圈,成为新会甜橙正种的独特标志。历史上,产于环城东甲的新会甜橙最著名,其中又以庙下产的最为正宗。东甲橙味特甜,用刀切开,垫纸无湿印,被誉为“果中珍品”。
滑身仔新会橙底部有一个圈,自带特色。
闻名遐迩的新奇士橙和廉江红江橙,都是新会甜橙的后代。1873年,美国农业局把两株新会橙树幼苗引种到加州河滨市,5年后,新会橙树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新奇士橙”从此诞生;1960年,廉江市内的国营红江农场种植的新会橙园中发现廉江红橙母株,到七十年代开始选育推广。
据媒体报道,改革开放后,新会橙曾作为出口水果大面积种植,面积达两三万亩左右。但时至今日,其种植面积已大幅减少,规模零散,据不完全统计,新会橙种植区域如今仅剩几百亩。
“个头小、渣多汁少,品牌宣传不够,卖价不高,说实话经济价值比较小。”柑橘行业人士分析,“加上其他甜橙的挤压,新会橙往日的竞争力已经逐渐消失。”
一个果皮金贵,一个果肉甜蜜,同样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出色,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市场趋利避害,新会柑价值水涨船高,本地农民选择广泛种植无可厚非。“特色不特色不是重点,果农追求的是效益。”新会橙由大热到被逐渐被“冷落”,给其他柑橘品种也有警示:一个优秀的品种,离不开长期的经营。不仅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形状,更要挖掘其价值,建立其品牌,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文|农财网柑桔通记者许俊仟
本期编辑|叶思敏
投稿、报料请联系:
固话 020-83003400
微信 18613130814
邮箱 859613372@qq.com
商务洽谈请联系:
高先生18675823392(手机、微信同号)
吴先生15820203560(手机、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