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水也会溺亡?小男孩游泳后一周发生“干性溺水”的真相

南方名医帮
+ 订阅

南方日报打造

权威、高端、实用的健康资讯与服务平台

夏天来了,不少爸妈都计划带孩子去游泳玩水

但近日朋友圈热传的一篇文章

却让不少人停下了脚步

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后发生干性溺水死亡!

在游泳时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离开水上岸了一个星期后竟然溺死

这么离奇的事情是真的吗?

虽然医学上确实有干性溺水这个概念

但并不是这篇10万+文章所说如此惊悚

到底真相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简单看看这篇文章怎么说的: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名叫Francisco Delgado的4岁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和严密看护下,到了离家不远处的一个水坝游泳。

他们玩了很久才回家,中间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状况。

当晚小男孩肚子就特别疼,父母给他吃了几片肠胃药。几天以后,小家伙肚子又疼了,而且颈部、肩膀也跟着疼起来,还伴随着腹痛和呕吐等症状。

父母立马把他送去附近的医院,然而孩子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了。医生给出的死因,竞然是溺死。文章说,在医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干性溺水。

什么是干性溺水?这篇文章煞有介事地解释了一大通,但仍然说得不清不楚。

一会儿说:

干性溺水 是上岸之后发生的溺水现象。说的是在游泳过程中虽然没有溺水,但是水经过呼吸道吸入了肺部,导致肺水肿,进而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

一会儿又说:

在“干性溺水”的情况下,人的喉头关闭,以防止水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也无法进入呼吸系统,使人逐渐耗尽氧气窒息,造成肺部痉挛,可以说是“自己慢慢憋死了自己”。

看完这个案例,家长们很可能已经很惊慌

夏天已经到来,游泳池还能不能带孩子去了?

即使游泳时没有意外,回家后仍然会出事?

其实,如果了解干性溺水的科学定义,

就知道这篇文章肯定是有问题的了。

干性溺水

湿性溺水

VS

医学上,确实有干性溺水的概念。

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根据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临床将溺水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

干性淹溺

是指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

此类患者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大部分溺水者属于干性溺水或少量肺部进水者。

湿性淹溺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分流增加,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研究表明,只有少数溺水死亡者(15%)肺部吸入多于22 ml/kg的水,属于湿性淹溺。

划重点:

1,干性溺水也是发生在水中,因为喉头痉挛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并不是呛水后的几个小时,让人在睡梦中死去。

如果发生了干性溺水,几分钟内就会缺氧致人于死地,不太可能等到回家再发作。

2,如果如文章所说,Delgado小朋友是因那次游泳而死,那他在现场肯定发生过溺水或呛咳情形,不可能“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状况”,就离奇死亡。

所以爸妈们看到这里应该可以先放下心来,如果自家宝贝在游泳时并未发生任何非自主状态下的溺水、呛水、挣扎,并不用担心。

Delgado小朋友的真正死因,可能是“二次淹溺”。

干性淹溺

二次淹溺

VS

什么是二次淹溺?

溺水者如果在被救上岸后清醒,呼吸通畅,或者短时间内内苏醒并呼吸氧合充分,大部分都会没啥事。

但也有少部分人,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会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情况被称为“二次淹溺”,是溺水后的一种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因此,如果孩子在游泳时发生了溺水,即使救上岸后看起来清醒无恙,也最好要送到医院进行观察。

一般留院观察24小时无任何症状,可出院继续在家观察直至72小时。若条件不允许,也应有亲人或朋友连续观察溺水者的生理反应和身体变化,特别是夜间更应特别关注,以防不测。

不过,家长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溺水指的是在非自主状态下呼吸道被没入水中,发生挣扎和呛水。

游泳时,自主状态下瞬间的呛水不属于干性淹溺,更不会发生二次淹溺,不需要恐慌。

其实在2015年,“干性溺水”的概念就被热传了一通。可能是如果望文生义的话,这个词容易被理解为不在水中也会被淹死,会很吸引人的眼球。

当时流传的案例是这样的: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10岁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在泳池玩了一天,两个人走路回到了家,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说很困,就睡起了午觉。

1个小时后 妈妈看出小男孩完全变了样。于是开始一遍遍的叫小男孩的名字,可是男孩没有了任何反应。男孩的脸上被好似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在床上就这样溺死了。

文章称,夺走上面那个男孩生命的正是被称为“干性溺水“的这一现象。

而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位儿童落水被母亲很快救出,看起来没有不妥。

回家几小时后,其母亲发现孩子发热昏睡,送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为干性淹溺,文中赞扬是母亲的直觉让孩子免于危险境地。

聪明的读者可能这时候已经能判断了:这两个案例中的孩子可能都发生了”二次淹溺“。

这两天流传的Delgado小朋友的不幸案例,可能也是同样的”二次淹溺“造成的情况。

CNN的报道中也提到,有医生推测,孩子可能是因为游泳时溺水,导致水留在肺里没有完全排出,引发了肺水肿,最后造成了这个悲剧。

而根据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颖川的说法,Delgado小朋友的死因,严格地说都不属于溺死。

他是这么说的——

误吸水或水中杂物进入气道,的确会导致剧烈呛咳,甚至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负压性肺水肿或呼吸停止。

但这种情况多在呛水后立即发生,如果咳嗽不止或变得严重需要立即就医,不可能断断续续拖一个星期。

在回去后逐渐出现的呼吸困难,多半与异物吸入,污水吸入有关,这个理论上不属于溺水。

泳安全要谨记

在夏季游泳时,尽量不要去无人管理的水域,尤其是野外。

野外水情复杂,有很多淤泥、水草,及时水性很好的人也会发生淹溺,而且这些地方没有专业的救生员,淹溺者很难获救。

大部分的淹溺属于寂静淹溺,即淹溺者因为喉头痉挛,呼吸受阻,会出现晕厥,无法呼救,在岸上看起来就像是漂在水面玩耍,然后慢慢下沉,经验丰富的救生员才会发现。

另外,即使在泳池也要在游泳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并且游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抽筋、体力不支等导致意外发生。

对氯过敏人群则更要多加小心,不管发生急性过敏还是迟发型过敏都有可能致命。

值班帮帮:李秀婷

部分文字来自澎湃新闻、急诊夜鹰、光明日报

图片来自于网络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