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梁祝化蝶为何化的不是比翼鸟?自主招生要的就是脑洞大开

南方名记:丁建庭
+ 订阅

文|丁戈隆东

高考过后,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相继而来。

“梁祝化蝶的故事里,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会化成蝴蝶,而不是比翼鸟或者连理枝?”“厕所和黑板有啥关系?”“沙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诸如此类的自主招生题目,让许多考生印象深刻,同时也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自主招生的关注。

自主招生制度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一种补充,选拔的正是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换句话说,就是“不走寻常路”,重在挖掘那些在统一考试中不能完全展现才能的考生。所以,在考题设计上,往往倾向于开放型题目,考查的也是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盘点近年来的自主招生题目,类似“梁祝化蝶为何化的不是比翼鸟”这样的不在少数。其中,最经典的恐怕莫过于“《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每每讨论自主招生题目,这道“妖怪”题总是会被提及。事实也证明,越来越多的题目也在向“妖怪”方向演进。

这类题目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考生脑洞大开,不拘泥于教科书常识和习惯性思维。从很大程度上说,这类题目更多是对考生知识储备、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量。只要能自圆其说、能让评委觉得有道理,那么就能取得好成绩。在“梁祝化蝶”这道考题上,吉林考生朱同学就认为,“蝴蝶”普通人更熟悉一些,作为一个源自民间的故事,最终的结局显然要回归到民间百姓最熟悉的意象上。无锡一中的一位女生小刘则在答案里做了戏剧性的拔高,“梁祝的故事最后其实没能大团圆,比翼鸟和连理枝都是大团圆的象征,所以不能化成比翼鸟”。

考生和媒体习惯对“神题”进行盘点,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并不能归入其中。比如,“H7N9信息发布后引起社会恐慌怎么办?”“北京上海雾霾哪个更重?”“成都方言词语‘瓜娃子’来源于哪里?”这些题目的考查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只不过有些生僻,或者换了一种形式包装而已,根本不需要你有多么强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

自主招生“神题”让人脑洞大开,但客观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神题”。

【校对】符如瑜

编辑 李江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