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雨季节是一个让人们极为厌烦的季节,给农事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扰,“梅雨季节”这个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2017年的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
”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杨梅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2017年的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呢?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梅雨季节的时候,农事操作应该注意点什么?
葡萄
葡萄霜霉病在相对湿度70%~100%时较易发病,且湿度越高,发病越严重。梅雨季节正值葡萄转色期,频繁降雨造成高湿条件,易诱发葡萄霜霉病大爆发,应及时做好预防准备。
霜霉病多发于春末夏初或者秋季多雾、多露或连续阴雨天气。同时,果园地势低洼,植株和枝叶过密,棚架过低,通风透光不良时也易发病。葡萄霜霉病传播快,主要危害葡萄叶片,也危害幼果及果柄,常常造成大量叶片干枯脱落,严重的减产20%~40%,甚至绝收。
霜霉病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的病残组织和枝蔓上的染病部位。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还可以菌丝体在枝条内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潜育期约10天即可,在葡萄生长期内可行多次再侵染。
香蕉
香蕉在生产管理中是忌涝忌旱的一种作物,连续阴雨天气,由于病菌大量繁殖并向四周传播,导致香蕉病害极易发生。主要病害有:叶斑病、黑星病、炭疽病、黑疫病、水肿病、假茎腐烂病和烂头病等。
一般而言,蕉园浸水3天后,蕉园中大部分香蕉叶片会变黄,香蕉根系变黄,缺氧坏死,变黑腐烂,从而使整个香蕉植株枯萎且随后会死亡。连续阴雨天气,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排干积水,疏通排水沟,必要时采用抽水机排除蕉园内的积水,以最大程度减少香蕉浸水时间。
要加强肥水管理,雨后不宜下肥,因为根系受损,无法吸收,提倡施叶面肥为主。同时在香蕉新叶抽出展开时,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增强香蕉长势,提高其抗病能力。待受涝害的香蕉园恢复生长时,才开始增施速效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加强蕉园护理,待天气稍微好转后,立即割除香蕉枯叶,砍掉失去经济价值的植株,让吸芽早生快发或重新种植。蕉头区域土壤在洪灾后,蕉头裸露或者土壤板结,在疏松土壤的同时要向蕉头处培土。在除去没有经济价值的植株时,茎秆直径较小的植株,从离地40厘米左右处砍去,而直径较大的植株,从离地面70厘米~100厘米处砍去,以促使吸芽提早萌发和生长。
雨后叶斑病迅速蔓延,病害早防治早见效,对发病较重的植株,及时剪除植株上的重病叶片和枯死叶片,清除地面的病残叶,搬出园外烧毁,减少菌源,使蕉园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轻危害,有利于灾后香蕉长势的恢复。
一旦出现病情,可选用市面上常用的药物,如25%必扑尔1000倍液等治疗性药物防治。待病情稳定后可以用保护性药剂巩固防治效果,用64%杀毒矾800倍液等。治疗性药物与保护性药物交替使用方显效果,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防治香蕉黑星病比较有效的药剂是阿米妙收1000倍液、爱苗1000倍液、势克1000倍液,待病情较稳定可以用保护性药剂巩固,如凯润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700倍液等。
柑橘
适宜的温湿度不仅给柑橘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给病害的爆发提供了温床。那么春后,有哪些柑橘病害需要我们重点防范呢?
柑橘疮痂病主要危害幼嫩组织,如嫩叶、新梢、花器和幼果,刚从幼芽抽出的嫩叶最易受害。防治时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喷药保护柑橘新梢和幼果。一是春芽萌动、芽长不超过一厘米时施第一次药;二是花落三分之二时,施第二次药。如遇阴雨天气,施药效果不佳,还要在5月上旬幼果期再喷药一次。
溃疡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以风雨和昆虫为主要传染媒介,病菌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对叶片、果实和枝梢造成为害。重预防,勤打药,做好抹梢控梢工作,统一放梢。结果树可在落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一次药;幼树、苗木在各次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一次药。
本文整合 | 农财君
气象资料综合自中国气象报
投稿报料 | 542687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