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我们在“南海Ⅰ号”修文物

南方+ 记者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南海Ⅰ号古沉船放置其中,占地13万平方米。

张玄微正在协助耿苗对一套瓷器的表面附着物进行清理,其它同事则在对铜币和铁器表面的铜锈进行清理。

张玄微正在协助耿苗对一套瓷器的表面附着物进行清理。

一对夫妻、一艘古船、一个心愿、一份执着。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Ⅰ号”博物馆)内,有一对同为文物修复师的年轻夫妻,他们为了圆“文物修复梦”而来到“南海Ⅰ号”,每天为古沉船“淋水保湿”、为出水文物作“脱盐”体检,精心修补让一件件文物“获得新生”。他们和其他同事一起,守护着“南海Ⅰ号”,通过不断修复文物,发掘“南海Ⅰ号”所承载的历史,为传播海丝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船木出水后一旦水分蒸发就会塌缩变形,张玄微每天都要来到发掘现场进行4次喷水。

耿苗正在放大镜台灯下仔细观察一尊来自福建德化窑的喇叭口瓶。

丈夫张玄微是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每天,他都要到发掘现场检查,对船木进行喷淋,并负责出水文物的脱盐检测。妻子耿苗在考古技术部,大部分时间都在文物修复实验室,对出水后进入修复阶段的瓷器进行细致修复。

恰逢国家文物局2017年度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馆举行,耿苗报名参加了,希望能向国内最顶尖的老师和同学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物修复能力。谈起与“南海Ⅰ号”结缘,张玄微说,他2009年从上海南下广东进入“南海Ⅰ号”博物馆工作。他学的是文物修复专业,以前基本都是模拟修复,没有真正接触过文物,后来看到“南海Ⅰ号”招聘,想着能接触文物,便决心考过来。两年后,同样喜爱文物修复工作的耿苗也跟随丈夫来到“南海Ⅰ号”。

瓷器脱盐过程,仪器测量的结果与电脑实时监控数据不同,张玄微与耿苗进行交流。

瓷器挖掘出来后,需要放置去离子水里进行脱盐处理,张玄微对水中的盐度进行测量。

正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的铜币。

正在去离子水中进行脱盐处理的铜币。

张玄微是一名技术控,脑海中储备了一堆数据。对古沉船船木进行喷淋,一天要喷4次,张玄微解释道,“主要是对船木进行保湿、防腐。船木在海底长期浸泡后纤维素降解,被水分替代,含水量达到400%到500%,而普通木头含水量只有10%,船木出水后一旦水分蒸发,就会塌缩变形,因此每天要浇水。”

对于脱盐,张玄微说道,“脱盐是文物修复及保护的关键。瓷器在海里浸泡了八百多年,含盐量很高,发掘出来后如果暴露于空气中,盐分会结晶,遇潮湿天又湿化,这样反反复复,将对文物造成很大损伤。”

遇上展览摆放展品时,张玄微和耿苗也会前来帮忙。

耿苗对一件福建磁灶窑青釉碗进行补缺,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

耿苗手中的一件福建德化窑青白釉双系罐。

瓷器修复工具都是耿苗自己打造的,每个文物修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修复工具。

耿苗与同事对一件来自福建德化窑大碗进行拍照存档。

耿苗则是一名“瓷痴”,对瓷器修复有着“痴爱”。在她眼中,每件出水瓷器都是不同的个体,而文物修复师就是文物“医生”,让破损文物获得新生。“修复工作的难点是补配和上色。补配要选用合适的材料,比如环氧树脂,顺着文物外形的弧度在缺失的部位填充修补,磨高补低、反复调整,24小时固化之后再打磨平整。”耿苗说道。

耿苗认为,与文物打交道是一种互相成全,修复了文物,延续了文物的生命,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成长。

耿苗的同事正在细致地清除铜币上的锈迹。

修复文物最重要的是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耿苗在现场对一只残损的福建磁灶窑青釉碗进行修复,1个小时过去,她的坐姿几乎没有动,这只碗她已经修复了近一个月时间。

“与文物打交道,是一种互相成全,修复了文物,延续了文物的生命,对文物修复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成长。一生只做一件事,能把这件事做好,也是值得的。” 夫妻俩说道。

夫妇俩中午回到宿舍后,一起在食堂打饭。

尽管工作单位就在海边,但耿苗回忆自己与丈夫上一次在沙滩散步,要追溯到自己怀孕的时候。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耿苗和张玄微来说,“南海Ⅰ号”里的文物,或许正是驻扎在他们心中最好的房子。

南方网红张由琼工作室

主创:张由琼  张俊  杨世华  万稳龙

【通讯员】陈瑞锋 叶子琳 温苇苇

【校对】杨远云

编辑 张西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