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子出省读书最怕大浴室,不能接受咸豆花

新快报

去年广州6725名学生高考后赴省外上学, 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能适应吗?

2017年的高考已顺利落幕,接下来就是志愿填报,这将直接决定学子们未来四年的生活轨迹。

留在省内,还是奔赴他乡?

相信不少广州考生此时都会有这样的纠结。

据广州市招办数据,去年广州共有65872名考生参加高考,最终有6725名被省外高校录取,占比超过10%。而出省学子的首选地中,湖南、北京、江苏位列人数榜单前三,均超过600人。

今年各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仍在编制中,但预计全国各有关高校在粤招生计划将比去年有所增长,广东学子出省求学机会将增加。未来,广东学子出省读书或成新趋势。

  

数据

越秀、荔湾、天河考生更愿意出省

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共有73.3万名高考考生,其中广州考生接近6.6万人,最终全市共有6738名考生被省外(含境外)高校录取,接近总报考人数的10%,其中53名为保送生。

录取考生中,第一批本科录取了2849人,占比42.28%;第二批本科录取2492人,占比36.98%。

从考生填报地区来看,毗邻广东的湖南省最受广州考生欢迎,成为去年出省上学人数最多的省份,共666人,占出省就读人数的9.88%。其次是北京市、江苏省和湖北省,分别有637人、624人、528人,上述四地合计占总的出省人数的36.44%。

另据市招办统计,越秀、荔湾、天河三区考生更愿意出省。其中,越秀区考生被省外高校录取了1359人,占比20%,荔湾和天河分别占比15%和12%。

分析

招生人数影响学生出省选择

学生出省,去哪里是首先要考虑的。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影响考生选择的首要因素是各省高校在粤的招生计划安排。

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省外一本高校在广东招生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分别是湖南、北京和湖北,招生人数分别为2058人、2054人和1454人。最终录取中,湖南成为广州学子的第一目的地,北京和湖北分别排在了第二和第四。说到底,省外高校在粤的招生计划多寡,直接影响考生填报的意愿与热度。

对于广州学子来说,每一年赴省外上学的情况尽管有不同,但仍有规律可循。以湖南为例,从2013年到2016年,中南大学每年在广东的招生人数都在300人左右,相对稳定,而该省南华大学去年新增了296个在粤计划。有学校保持稳定,有学校稳中有增,但总体上来说,各省高校在粤的招生比例与规模相对稳定。

从近四年累计人数来看,在省外一本高校读书的广东生源(不包括四年制以上学生),北京人数最多,有7702人;其次是湖北有5371人,湖南有5233人,这三地可说是近年来广州学子出省最大“聚集地”。

变化

信息来源多元 学生出省自己决定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广东学子不太愿意出省读书,事实是否如此?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资深的教育一线校长、老师。

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认同该观点,但他也表示,十年前这样的观念会很明显,如今,这种观念在弱化。

今年4月调任华侨中学之前,李子良在广东实验中学任副校长,并在省实工作了近30年。据他透露,七八年前,他还要动员学生填报省外的优质高校,比如西安交大,“我当时和学生说,别觉得出省去北方、去西北就是条件艰苦,省外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大学。”李子良分析说,以往影响考生出省意愿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受父母的影响,不想孩子跑去远的地方,再者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留在本地上学对于学生就业有本土化优势,此外省外学校信息的匮乏也影响了学生的出省意愿。近几年(动员学生)这样的情况明显少了,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元,学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举办咨询会,这些都能帮助考生自主做决定。

另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示范性高中老师表示,据其观察成绩顶尖的一波学生,出省意愿会更强,一般不需要老师再动员,而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愿意留在省内。

未来

出省求学名额将增加

学生有意出省,还需有足够的“名额”才行。

近几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均在70万以上,今年达75.7万人。去年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基本与2015年持平。

据广东省考试院消息,今年各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仍在编制中,但预计今年全国各有关高校在粤招生计划将比去年有所增长。今年广东学子出省求学机会亦增加,未来广东学子出省或成新趋势。

故事

饮食生活差异 出省的最大考验

父母不愿子女出省、饮食不习惯、未来在广州工作……留在省内上学的理由有多种,而对于出省上学的广州娃来说,离开粤语系环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新快报记者对话多位“过来人”发现,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仍是学生出省上学面临的最大考验。

被大浴室震惊,申请交换生逃离北方干燥

●人物:叶颖茵 坐标:北京

叶颖茵毕业于47中,如今在广州某公办中学教书。

从小立志当老师的她,在高考之前已经顺利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对于远赴北京读书,叶颖茵的家人并不支持,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刻爸爸仍在游说她改填中山大学。她坦言,当时父母非常不能理解,一个女孩为何要放弃离家近、同样很好的本地大学,孤身去北方。

最终,父母“妥协”了,叶颖茵顺利入读北师大历史系。

但令叶颖茵没有想到的是,去学校报道的第一天,她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学校位于市中心,住宿条件并不好,宿舍中间摆桌子,床摆两旁,进出、上床只能侧身活动。此外,和很多初到北方的南方人一样,面对没有帘子、没有隔板的大浴室,她震惊了!

幸好她喜欢吃面食,平稳跨过了“饮食关”。

然而,北京的冬天又给了她更大的挑战——室外吹风干冷,室内暖气干燥。叶颖茵发现自己很难适应,为此她主动申请交换生名额,去香港读了一个多学期,借此逃离北京的气候。

如今再说起这些,叶颖茵只觉得很有趣。

专业上说,她认为北京给了很好的条件,让她感受了原来只能在书本上才能看到、学到的知识,学校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她对如今的工作多了一份职业成就感。

“在北师大,教授对选修课要求同样非常高,专业课一个学期需要一到二篇论文,选修课一般需要一篇论文,通过网上摘录、拼凑蒙混过关基本不可能。”叶颖茵说,学校老师的高要求,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学术能力,从这一点看,她认为自己远赴北京的决定是对的。

出省的四年经历,还让叶颖茵对未来择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综合考虑生活习惯、地域文化、性格差异之后,她希望未来的另一半也是本地人,“这并不是地域歧视,而是理性的决定。”

出省四年,更能包容并尊重地域差异

●人物:李紫纬 坐标:兰州

2010年,李紫纬从真光中学毕业。

在省内的华农、深大、广外与省外的兰州大学中做选择,李紫纬最终去了兰州。她说,如果没有记错,自己是学校第一个去兰州大学的学生,而当年全班50多人,出省的同学仅为个位数。

“当时高中数学老师建议我填报兰大,说这所学校的学风很好。”作为一名在南方长大的北方姑娘,李紫纬的父母对她的选择没有干涉太多。但不管去哪上大学,毕业后回广州工作,是全家的共识。正因此,她才觉得如果大学四年不出省,未来更难有机会去更远的城市。

回想在兰州生活的四年,李紫纬用“不一样的体验”来形容。对公共浴室从震惊到接受,从不爱吃辣到融入当地的饮食,她用了大半个学期去适应。李紫纬告诉记者,初到兰州,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很像“沙盘上光秃秃摆放的假山”,但日子久了,了解多了,她开始懂得欣赏那里的大漠风情。在学校的四年,李紫纬的小长假都用来短途旅游,青海湖、敦煌都留下她的足迹。

“有同学会觉得,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上学,会不会很封闭。”李紫纬说,尽管大学四年她参加的学生活动不多,但与留在广州的同学交流时,并不会有特别大的落差。

在李紫纬看来,出省的经历让她接触不同的地域文化,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相处四年对各自性格塑造也产生影响。“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包容。尤其对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会更包容看待,也更有代入感去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

唯一不能接受,豆腐花是咸的

●人物:廖曼宁 坐标:南京

廖曼宁家住在五山附近,高中就读47中。上大学之前,她的生活圈基本就在五山,家人曾和她开玩笑说,以后在华工上大学、念研究生,最后留校教书,一辈子都可以不出五山。

当然,这并不是这位90后妹子想要走的路。

六年级第一次出省旅游,给廖曼宁打开了一扇窗,看到外面宽广的世界。自那时起,她便有了想法,以后上大学一定要去外地。

初中时廖曼宁和妈妈一起去南京,傍晚坐大巴经过古城楼,夕阳打在城墙上,她只觉得这一幕好美,对有城楼、有高大梧桐树的南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高二,老师让班上学生每人为自己定一个大学目标,带着对南京的憧憬,廖曼宁把目标定为南京大学。事实上,妈妈、外公、爷爷都希望她留在广州,只有爸爸支持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她如愿去了南京大学。

临出发前,廖曼宁忽然很失落,自己为什么要去这么远的地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然而,到了学校之后,她很快通过qq群认识了新朋友,把失落填满,开始享受南京生活。

“如果说唯一有不满,那应该是咸豆花。”廖曼宁说,在南京四年,她仍不能接受当地豆腐花是咸的!为了吃上一碗甜豆花,她需要早早起床,赶在食堂工作人员对豆花调味之前买一份。

大学毕业后,廖曼宁报名参加中央的西部计划,去了西藏两年。对于自己的再一次“远走”,她坦言是骨子里的不安分,也因为得到爸爸的支持。“报名之前我没有告诉家人,爸爸知道后和我说,在外头破血流都没有关系,家是最后的港湾。”

在西藏呆了两年,廖曼宁回到了广州工作。她说偶尔也会感到遗憾,工作之余找朋友吃饭、逛街,只能约小学、中学的朋友,不过转念一想,自己在全国各地都有认识的人,也就释然了。“去年我去贵州玩,有一个大学同学在那,虽然上学时大家并没有深交,但在陌生的城市还能找到一个和你一起吃饭的人,这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编辑 邓红英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