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屠呦呦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获得灵感,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这种提取物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屠呦呦也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期先贤故事,越秀山君就给大家来介绍这位给屠哟哟的科研开辟前路的道教宗师、医学家——葛洪。
葛洪祖籍江苏,但他却钟爱岭南,在岭南的时间前后有约二十多年,而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岭南完成的。他对岭南地区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哲学、道学和医学,是非常显著的。他是岭南先贤,更是全国的文化名人。
葛 洪(约公元283年~公元343年)
道教宗师之一,医学家、化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早岁学道,后居罗浮山修道炼丹。曾经游寓广州,娶鲍姑为妻,在越冈院(位于今越秀山麓)行医施药。
葛洪在广州的时候,经常跟鲍玄研究道学,他的学识和人品得到了鲍玄的赏识,后来便成了鲍玄的女婿,他的妻子鲍潜光,就是后来人称的“鲍姑”也是著名的道医,可以说,葛洪夫妇算是岭南最早的医药夫妻搭档。
1
岭南道教的开拓家
葛洪多年来从事道教理论与实践活动,潜心修炼丹术,四处采药行医,足迹遍布广东。广东各地方志多有关于他的记载。除罗浮山和广州之外,像南海、清远、南雄等地的主要道教宫观都与葛洪有关。
葛洪在岭南的努力,使得他所传承的道脉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发扬光大,从此便有了规模和体系,把罗浮山建设成为岭南道教的中心场所,通过葛洪一派向周围甚至向浙江、江苏等岭南以北地区辐射。
2
严谨求实的医药家
葛洪在修道的过程中,也逐步掌握了各种丹药的性能,如大黄可以做泻药,雄黄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于是用之于医疗实践,并用来帮助百姓治病。
葛洪还潜心写作了《抱朴子》、《肘后方》等医学著作,对伤寒、痢疾、时行、文艺、恙虫病、食物中毒等疾病都有相当深刻的医学创见。
他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记述了天门冬、茯苓、地黄、胡麻、黄精、枸杞等多种草药的名称、生长环境、特性与药用方法。《肘后方》更是一部便民医方,都是容易得到又有实效的方子。葛洪为著作这本书,特意细细研究张仲景、华佗等人的秘要,以及金匮、绿秩、黄素方等医方书上千卷。
环境孕育了葛洪及其妻子鲍姑这样的道医,他们的研究也直接影响到岭南的医学。葛洪鲍姑记载的针灸法,历代岭南医家都给予重视,多有施用。此外,对疟疾、脚气,葛洪也做过认真研究,并以便民为原则,用青蒿、蒜、豆豉、常山、皂荚、鳖甲等来治疟疾,又用豆豉、大豆、小豆、牛羊乳、蜀椒等来治脚气,既有用又经济。
3
极有成就的科学家
葛洪注重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道术和医学的研究,李约瑟等西方学者把葛洪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研究,称他是极有成就的化学家。其实,葛洪在日用科技、药物、山林、自然、天学、地学等科学方面的成就有很多。
葛洪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岭南已经学会了从外国传来的玻璃碗制作工艺:是用五种灰做原料,交州与广州很多人都会铸作。当时埃及生成的玻璃一般用硅土、苏打、石灰、镁和氧化铝等为主要原料,所以葛洪的记载是有根据的。这一记载,也说明岭南与国外的交流自汉晋以来就相当频繁,也说明岭南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引进科学技术。
葛洪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如果要全面地了解这位岭南文化先贤,不妨读一读他写的书,走一走他曾经去过的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素材来源:《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