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广州第一家族”的后人,​ 30年来一点一点找回家族记忆

南方+ 记者

深夜,在广州市越秀区高第街许地36号的民房里,66岁的许必传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书桌上堆着手写或打印的文字材料。

“吃点夜宵吧。”妻子刘惠琼端来一杯牛奶和一个奶香面包。当时钟指向五点,许必传揉了揉眼睛,关上电脑。30年来,许必传四处寻访,在无数个日夜,用文字、图像、文物等接续起许氏家族的记忆。

许必传是清朝“诰封中议大夫”许拜庭的后人。曾为“广州第一家族”的许氏家族如今虽然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但家风、家教却一直被传承。“许氏家族的家风一脉相承,祖辈的言传身教就是活生生的‘家训’。”许必传说。今年6月,许必传家庭获得广东“最美家庭”称号。

遍访后人搜集家族史料

“如果把许氏家族的历史资料搜集起来,拍成一部电视剧,岂不是很好吗?”30年前,经营传媒公司的小叔许子皓向许必传提出了这个想法。

“父亲也经常教导我说,传承、发扬许氏家族文化是许氏后人的使命。”许必传说,小叔的主意是好,但该从哪里着手?“后来想到,家族中老一辈的记忆难道不正是珍贵的‘档案’吗?”

许氏家族后人散居在内地、香港、台湾以及海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集团公司外贸负责人,许必传需要经常到香港与外商进行商业谈判。工作之余,许必传坐上许子皓的车,四处约访定居在香港的许氏家族的老人。“约老人们到茶楼喝茶,用纸和笔记录下他们口述的许家故事。”许必传说,还邀请了一些老人住在酒店里,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重拾历史记忆。

“起初听起来很新鲜,没想到许氏家族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故事。”刘惠琼说,她从刚开始时的聆听到后来主动帮忙搜集史料,儿子许捷长大后也加入进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编写完成《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许氏家族的记忆开始“缝合”。1995年,作家伊妮撰写的关于许氏家族的报告文学《千秋家国梦》出版,该作品的电视剧版也在几年后登上荧幕。

作为许氏家族推选的七人小组成员,为了寻找各种珍贵的历史照片、画册、文物等,许必传给族人们写信,向海内外的许氏宗亲寻求帮助,四处征集、借阅各种史料。“从手写到电脑打字,他每天要整理大量的素材。”刘惠琼说,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眼睛经常发炎。

迄今为止,经家族众长辈族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出版了五本家族史籍,而且还举办过三次历史文物展览会。“父亲连第一本书都没看到就去世了,我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许必传说,“在有生之年,我要尽己所能地把更有历史内涵史料搜集整理出来,留给后世子孙。”

许氏家风融于血肉

时至今日,许必传还记得1957年他上小学时到族中长老那里领取学费的情景。“那个时候,‘许地’孩子读书的费用由家族公偿承担。自十九世纪初至1957年止,整整延续了150年。”许必传说,这正是许氏家风“耕读可传家,高风宜秉承”的体现。

“一定要把许地文化好好保护起来!”岭南建筑派代表人物陆元鼎在参观拜庭许地家庙后说。后来,许必传负责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许地”制作复原图。记者看到,图中形象地勾画许地旧有风貌,许地庭院五进深,三十六边阔,包括有家庙、戏台、圣人厅、藏书室等,幽深雅致。

许必传现住在太爷祖许应鑅的故居,家中珍藏着许应鑅手书的许氏家训:俭可养廉,勤能补拙,谦乃受益,公则生明。“许地家庙、故居是辉煌的许氏文化的印证,也是许氏家风的载体。”

一百年前,许氏家族曾培育出21名举人,其中3名进士。如今,拜庭许大夫家庙已经成为越秀区北京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家庙展示着一代清官许应鑅、抗英功臣许祥光、教育家许崇清、烈士许卓、鲁迅夫人许广平等名人的事迹和图片。

“许氏族人勤奋、务实、正直、低调。当更多的许氏家风、家训文字史料被找回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所遵从和践行的正是许氏家风。”许必传说,通过先辈的言传身教,许氏家风已经融在后人的血肉里。

如今,有不少大学教授、博士、学生、游客对许地文化感兴趣,许必传每每都和妻儿一起详细地为他们介绍。“推广许氏文化也是在传承民族精神文化。”许必传说,培养儿子许捷接过“接力棒”,与广大的族人一道共同将许氏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王聪

【校对】潘俊杰

编辑 丁晓然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