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高考作文题,照例成为高考首日的最大关注。
3份全国卷,6份地方卷,普遍延续了高考作文与现实关联的特点。比如有的作文题目是看高考40年,有的讨论车辆与时代变迁,有的则讨论共享书店,还有考卷虽然发散要求谈纽带、长辈等,但依然关切现实。
其中最受关注也最接地气的作文题目当属全国卷I,即《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命题者列举了留学生较为关注的几大“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十个关键词,既有“一带一路”这样的世纪工程,也有“移动支付”这样的新生事物;既有美食、京剧这样的文化标识,还有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无论聚焦于政治、文化、历史,还是谈乡村和广场舞,这些关键词对于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来说,恐怕都不陌生。这就是高考作文的魅力所在。它关注中国现实,取材于我们的日常感知,富有中国特色和印记。
从另一个侧面来讲,高考作文和考生的关联更多。每年的高考,人们都会投以极高的关注度,更是希望第一时间就想得知高考作文题目。原因何在?大抵在与时代主题同行的高考作文中,人们更容易找到记忆和共鸣吧。
比如1977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河南卷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文更关注社会现实。比如1985年,题目是“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2001年“谈诚信”,2010年“猫吃鱼的故事”。高考作文不仅承载着个人记忆,还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我参加高考的2009年,作文题目是《见证》。在前一年,我们亲历了汶川地震、奥运赛事、家乐福事件等,这有何意味?那年的高考作文开宗明义,“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当中,对现实的关照不言而喻。
现在,有不少人拿国外的考试作文题跟我们的作比较,比如有人列举法国的考试题,“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等,指出我们的高考作文也可以多些思辨性。其实完全不必,高考作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现实关照性,这完全不会妨碍它的深度和高度。在一些精彩作文里,我们既能看见考生对时代的关注,同样也可以看到考生的思想深度。这样的高考作文,才更符合文字与现实的关系,更能引导好考生关心窗外事。
40年来,高考作文记录了时代主题的变迁,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下家国记忆。
【校对】潘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