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校U说 | 毕业了,你最不舍的是什么?

联合国际学院UIC
+ 订阅

四年里,

你是否想过,

每天走过的路,

遇见的人,

在某一天就真的要说再见了?

毕业在即,对于UIC,

你最不舍的是什么?

采访了这些UICer,才知道,他们最不舍的,其实就是平常日子里的三五知己、某个让你觉得舒服惬意的地方,又或者,只是路上温暖的灯光。

(梁栋 摄)

周雪媚(文化创意与管理)——我最舍不得的是UIC这个名字。

这个问题真的问倒我了。我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却发现每一个都没有勾起我心底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教学楼、图书馆、大家乐、小镇……

我始终记得有一次晚上6、7点的时候走到二栋门口的桥上,小镇的灯一下子亮起来的那个场景,比什么男朋友给的惊喜还要来的感动。

其实每一个部分独立开来都不算什么,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才使得UIC相比其他学校是一个那么特别的存在。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UIC。

如果UIC要改名我真的会哭的。毕竟从大一的士司机十有八九不认识UIC这个名字,到现在的“哦,隧道口那里吗?”,大家都功不可没。

认识这十八个字,是我做过最明确的决定。

方正(现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最舍不得图书馆四楼I700靠窗的一列。

那角落足够僻静,四年来常常坐在那几排书架下看书,有时候不想学习了也躲那里蹭网看看体育比赛。到现在几乎不用查编号就知道每本书的位置:最里面放的是南美文学,马尔克斯占了整排,其中有本叫做《番石榴飘香》被我笑了好久;旁边两排是美国当代文学,有好几个译本的The Great Gatsby;菲茨杰拉德旁边有本海明威里夹了08年的借条……总之,I700是我大概以后回忆起UIC会很明朗的一隅,但无数细碎模糊角落也星星点点,我舍不得这学校的全部。

何涛(文化创意与管理)——最舍不得的是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进教室了。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都是以学生的身份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好像,你的个人资料会填写:学生。但是毕业后这个身份就不在了。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如校园里同学之间这么简单、单纯。所以对我来说,可能这种作为学生、轻松自在的感觉,是我最舍不得的。

(梁栋 摄)

付尧嘉(财务)——最舍不得的是在图书馆的时光,和总是陪我一起泡图书馆的人。

我们有一个图书馆小组,复习的时候,风雨无阻都会一起约着去图书馆。即使在学习的时候累得打瞌睡,梦里也都是满足的。

学习小组(受访者提供)

黄天乐(会计)——最舍不得的是UIC那些消失了的美食。

我很喜欢吃之前大家乐餐厅的咖喱鸡,有的时候去晚了都买不到,可惜后来餐厅不再做这道菜了。还有以前住在创雅的时候的快乐船餐厅,那里的烧烤和夜宵都特别美味。与那些美食一起消失了的,还有与伙伴们一起在那些餐厅讨论、聚会、赶作业的时光。

(梁栋 摄)

范静华(文化创意与管理)——最令人难舍的是小镇8栋宿舍楼后的小斜坡。

青春的故事总是关乎成长,关乎友情,而那儿正是见证了我与朋友们成长的地方。

珠海的夏夜很是凉爽,万里无云的夜空偶尔还能看見一些星星,偶然一阵风来,会撩动坡上人儿的发丝。我记得当时我们大二,才搬进小镇。课业相对轻松的时候,三两好友聚在一起,大家也不特别讲究,就席地而坐,手机低声放着音乐,好友们分享着生活和故事,有令人快乐的段子,也有沉重的心事。无论喜乐忧愁,难得总有好友时时相伴。

(梁栋 摄)

黄欣琪(会计)——最舍不得的,当然是超长待机的假期呀!

因为有足够长的假期,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斯里兰卡的义工旅行,学校组织的实习计划和暑期课程……每一个活动中都受益良多,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何倩莹(电影电视)——最舍不得离开学校的24格,这个陪伴了我大学四年的活动。

每年的五月24格都会如约而至,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我能够欣赏到CTV应届毕业生的毕业作品。还记得大一那年第一次走进B102,门外摆放着当晚作品的海报和纪念手册,室内播放着由学长姐们制作的宣传视频和作品混剪,而我就坐在台下,默默感受着学长学姐们在大学结束前发出的最后感言。如今我也拥有了自己的24格,它是一次毕业作品的放映,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一次浴火后的重生。我相信24格会一直延续下去,陪伴着所有热爱电影的年轻电影人。

(小编注:24格影展由UIC电影电视专业创办,旨在为该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毕业作品的平台,每年毕业季举办。)

郑璟琳(文化创意与管理)——不舍得F204打印室,其实有很多个原因。

其中一个是因为它冬暖夏凉,作为离教室最近的一个公共场所,有时候课程不是连着上的时候,中间空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到打印室看看学习资料、复习、打印课件或者稍作休息,在学习间隙可以让我们稍微放松一下,更有精力应对之后的学习。

另一个是因为,临近期末考试,除了图书馆之外,很多人都会选择到打印室复习,因为能打印能上网,会更加方便学生整合知识和内容,让学习更有效率。还有当大家都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那种学习气氛能让我感觉更加有学习动力。所以当我需要自主学习的时候,总会特别怀念打印室。

汪宇晨(财务学)——最舍不得的是教学楼吧。

宽敞、明亮、舒适,在那里认识了四年里最珍贵的朋友们,也在那里一次次学到新的东西。

(梁栋 摄)

来加(应用经济)——最不舍的是社团:职业发展协会。

一个待了3年的大家庭,一个我愿意付出60%的时间精力的小天地。都说社团是一群人的狂欢,它更让我们这群职协人玩得尽兴,让一群大学的小毛孩有机会和各大名企打交道。参加宣讲会和面试的画面历历在目,转眼间,收获了太多意外之喜:深厚的革命友谊、美好的爱情、能力和视野的提升、实习的良机、心仪的offer……

Demi(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最不舍的地方是宿舍。

无论是以后出来读研还是工作,租房子的话都不会再有小镇这么好的环境。而且和舍友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从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亲密,要分别是非常不舍的。

不舍得的还有老师,虽然以前也遇到了很多的老师,但是大学的老师不止是传授知识,他们身上的人生经历也鼓励着我,对我的人生很有启发性,非常感谢他们的关心。

(贾朔 摄)

吴端乔(公共关系与广告)——最不舍的就是我的好朋友们。

以后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毕竟这四年里最让我骄傲和自豪的就是我收获了这么一帮一直陪伴我支持我的朋友们;

至于最不舍的地方呢,应该可以说是小镇6栋的舞房了,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在这发过飙骂过人更努力排练流过汗,也是因为这儿,让我一个没什么爱好的人竟然一不小心坚持的蹦跶了4年,很过瘾很开心~

看完这些,有种泪目的感觉。

你还有什么不舍的人或事,

我们,

留言区见。

1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