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鱼生,爽吗?可怕的事在后面等着你!

南方+ 记者

夏天到了,爱吃鱼生的朋友有口福了,炎热的夏天和冰凉的鱼生搭配,简直完美。

但是,吃鱼生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健康,专家提醒,爱吃鱼生的朋友要特别警惕肝吸虫的感染。

去年夏天,一则新闻引起关注,杭州48岁的魏女士因为上腹疼痛而住院治疗,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却发现在她的胆囊里有很多黑色的虫子,经检查,竟然是肝吸虫,是肝吸虫进入胆管导致了对胆囊的破坏。原来魏女士很喜欢生吃鱼虾,就在犯病前段时间还吃了醉虾和蒸螺。

无独有偶,广西横县的零先生吃了20多年鱼生,被查出得了肿瘤。在零先生患病的肝脏上手术切除的部分,肉眼就可看到数不清的如同瓜子仁状的虫子。这些可怕的虫子就是肝吸虫。

那么肝吸虫是什么?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到人体身上呢?肝吸虫感染会有什么危害?有什么手段可以检验出肝吸虫感染呢?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刘美玲

肝吸虫病是什么?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俗称鱼生虫病,其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狗)的肝胆管内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症状,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

肝吸虫往往通过鱼生或未经煮透的鱼、虾肉传播到人体内,当人们吃了患病的淡水鱼的“鱼生”或未煮透的鱼、虾肉,大约经过一个月,可在肝脏胆管内发育为瓜子仁状成虫。

(肝吸虫成虫)

肝吸虫寿命可达20-30年,据有关数据统计,肝吸虫在广州有着约10%的感染率,属于高发疾病。

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危害不容忽视

得了肝吸虫病还有啥症状没?刘美玲介绍,大约1/3的肝吸虫患者是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体症。常见的表现有:早期,发热、无力、不想吃饭、消化不良等;中期,肚子痛、发黄、胆囊炎、胆结石等;晚期,肝硬化、肝癌、侏儒症(儿童)等。

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它的危害却不容忽视:成虫在胆管中运动,破坏胆道上皮及黏膜下血管,并吸食血液而导致营养不良。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虫卵和机械刺激等会诱发变态反应而导致胆管增生,胆管管腔变窄,胆汁流出不畅进而导致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炎、黄疸、肝胆管梗阻等。而长期感染,可导致门脉区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萎缩变性,甚至肝硬化、肝胆管癌。

因此,建议如果有吃鱼生习惯的朋友,不论是否出现症状,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查是否有肝吸虫感染。

抽血就能验出是否感染

在肝吸虫病人血清中,IgG是最容易检测到的特异性抗体,其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肝吸虫IgG抗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人感染程度。

刘美玲介绍,通过肝吸虫IgG抗体检测可以有效了解机体是否感染过肝吸虫,可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及筛查感染人群。

实验室检测常用的有肝吸虫抗体和粪便常规(找虫卵),在粪便里找到肝吸虫的虫卵是一个很好的确诊手段,但因受到排卵量少、排卵时间不定、虫卵个体小等原因,检出率很低。而抽血查肝吸虫抗体是一个较简易的筛查试验,价格亲民(20元左右),不用空腹等特别准备。目前,广医三院可以进行相关的检查。

而在治疗上,吡喹酮、阿苯达唑是常用的药物之一,在确诊被感染后须在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关于肝吸虫的常见误区

1、误区:酱油、芥末等调味料能杀死肝吸虫?

正解:不能!肝吸虫的囊蚴对调味品的抵抗力比较强,调味品短时间内无法起到杀虫功效。

2、误区:喝白酒可以杀虫?

正解:不能!喝白酒不但杀不死肝吸虫,反而会加重对肝脏的负担。

3、误区:与别人共餐时有鱼生,自己不食用鱼生,会感染吗?

正解:有这样的可能性,因为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可污染到筷子,交叉污染到别的热菜。

【记者】李劼

【通讯员】白恬


编辑 李劼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