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佘时飞,湖南岳阳县
参加高考时间 1992年
邻居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饮食起居殚精竭虑,提前一个月便在考场附近预订好了酒店,昨晚他特意请我喝茶,谋划他儿子的高考志愿。邻居的“鞍前马后”行为一下子将我推回25年前的高考时空。
整个高三期间,学校压根没有饭堂,仅依靠学校附近的农民工为我们提供热能。每到餐点,满载“饭菜”的三轮车大军便“兵临城下”,下课铃则犹如冲锋号,刺激着饥肠辘辘的学生奋力冲向校门口,与农民工“短兵相接”,俨然影视镜头下的难民潮。
高考前十天的课堂上,尽管我无数次挣扎着强迫自己睁大眼睛,然而,千斤顶般的上眼皮却狠命地往下压。经过权衡取舍,惦记着妈妈没油下锅,最后,我将剩余的十元生活费换成了一袋“冷冻油”,背着书包,挑着行囊向农村乡下“蹒跚”而去。
刚踏进家门,撞见在县城某单位饭堂当管理员的多年不见的堂哥,方知父亲重病在床已有多日,母亲向堂哥千叮万嘱:高考期间,务必接纳我去他那儿蹭饭。看着我虚弱的身体,母亲“命令”我喝下堂哥给父亲看病的蜂乳,大嫂则炖了她家唯一的母鸡替我补充营养。
由于没钱住旅店,以人均3元/天的价格,我和三个“考友”在考场附近的农家租了一间房子,并嘱咐主人按时给我们做饭。多年来,我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房东,无奈旧房已被拆,始终无法找到当年的恩人了。
大概是蜂乳和鸡汤的强大功效,考场上,我犹如长板坡上的赵子龙,直到上交最后一份试卷,我竟然几乎没有遇上任何“劲敌”,然而,当我钻进回家的摇篮式长途客车时,肉体瞬间崩溃,软着一团。
高考结束,正遇家中盖房子,由于身体过度虚弱,16岁便能肩挑70公斤走10多里蜿蜒山路的我,竟然搬不动一块砖头,难免总被父亲责备“长,不象黄鳝;短,不象泥鳅”。高考成绩出来前,我一直生存于村民异样的目光中。
高考放榜那天,帮姐姐家收割一天水稻后,披星戴月刚迈进家门,母亲便迫不急待、满怀希冀地问我“邻居家张三已考上了大学,你考得如何?”“我不会做的题目,命题教师一道也没出”,我果断地回答平生第一次关心我学习成绩的母亲,惹得母亲狠狠地骂我狂妄。最后,我向父母提出请求:您给我十块钱,明天一早,我去县城查看考分,如果考上了,明天晚上我不回家,去市区小姨家玩;如果没考上,我乖乖地悄悄地溜回家帮您干农活。
那一夜,身处市区的我扬眉吐气地快活着,乡下父母则在门前的大树下熬到天亮,祈祷那晚我千万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