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后生仔制作“迷你龙舟”超可爱还能下水

揭阳日报

无龙舟,不端午。作为岭南水乡的揭阳,江河交错,水网密布,每到端午节,赛龙夺锦的鼓点便在城乡大地擂响,江河上千桡连动,龙舟竞发,旌旗招展,热闹非凡。对于那游弋江中的青、红、白、黄、蓝等各式深具揭阳特色的龙舟,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过,做工精细,不过1米来长,按比例缩小,能下水的龙舟模型,你见过没有?

在揭阳,有一些后生仔,因着对传统龙舟的热爱,自己动手制作起了“迷你龙舟”。来自揭阳霖磐镇德桥乡德南村的陈大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制作的龙舟模型,不但做工精细,而且像大龙舟一样,同样可以下水。

陈大波制作的“迷你龙舟”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缘 起:从小喜欢看扒龙船

日前,记者在陈大波家中见到了他做的龙舟模型,只见长约90米的龙舟模型,龙头、锣鼓、龙骨、大桡、龙尾,一应俱全。再仔细一看,与大龙舟一样,龙头高高翘起,双目炯炯有神,龙舌也会摆动,龙身上的彩绘同样有八卦、“双龙抢宝”“八宝” 、双凤飞翔,还有龙尾、龙稽(刺)也可以自由装拆的,它也绞好了“龙筋”,简直就是大龙舟的缩小版,形神生动、美轮美奂。

“你可别看它小,和大龙舟一样,也可以下水!”陈大波告诉记者。

谈到为何喜欢制作龙舟模型,陈大波说这缘于自己从小对龙舟的喜爱。“我们村扒龙船之风长盛不衰,村里拥有多艘龙舟,我从小就喜欢看扒龙船,大概11、12岁就开始扒龙船,每年端午都有参加扒龙船,一直有着龙舟情结。”陈大波告诉记者,后来他加入了本地龙舟迷们自发组建的“揭阳龙舟文化协会”,在协会QQ群里和会员们互相交流龙舟文化信息,并追逐着龙舟的身影去到各地。3年前,协会QQ群里开始有会员分享、交流自制的龙舟模型。一向对龙舟感兴趣的陈大波也萌发了自制龙舟模型的想法。

“迷你龙舟”的工序基本和做大龙舟一样,陈大波还为其“绞龙筋”,船上的鼓、锣等均为木头雕刻。

●制作:工序基本和做大龙舟一样

完全没有美术功底、没有任何木工经验,从事的职业也毫不相干,如果硬要找出有一点点有关联的,就是有过几个月的玉雕学习经验,这样没有一点“底气”的陈大波,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和坚持,于2014年暑假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第一条龙舟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做成,但是做出来并不成功,船肚太小了,下水就‘沉规和拖尾’,于是就一条一条地做,一条一条地改进。”陈大波坦言,万事开头难,期间,自己也曾经想过放弃,手划伤是常事,而一个个的技术难关也像一道道拦路虎,但想想又不甘心放弃。听闻哪里有造龙舟,他就往哪里跑,听闻哪里有扒龙船他就往哪里追,参考借鉴各地龙舟的外观及制造,向老师傅及群友讨教,不断摸索钻研,不断总结改进。陈大波变得越发有耐心,常常躲在自己的房间敲敲打打,忙活到凌晨两三点。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做了3、4条龙舟模型后,陈大波终于感觉到得心应手。

龙舟模型制作程序复杂,不仅需要精细的手工,还要有耐心。从设计、塑形、拼接、补灰、上漆、绞龙筋等,工序基本和做大龙舟一样。陈大波告诉记者,每道工序都是一个挑战,而在众多的程序中,龙头的雕刻是最考验功力的,龙头是由一块完整的木雕刻出来的,不仅要完整,还需要刻画出龙的神态。一般来说,做一条龙舟模型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单单雕刻龙头就要花费4天时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天做10多个钟,一个月只能做两条,做多了也不行,做这个需要时间,要有耐心,不能急。”陈大波笑着说。

揭阳后生仔陈大波热衷制作“迷你龙舟”,希望把民间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心愿:为民间传统工艺尽一份力

因为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向陈大波订购龙舟模型。陈大波告诉记者,虽然揭阳各地的龙舟模式总体看上去大同小异,但其实细节处有着不同的特色,尤其是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定购者大都希望龙舟模型能做得跟自己村里传统龙舟一样,能够反映自己村子的特色,因此我会根据需求而做出风格不同的龙舟,尽量模仿得像一点。”陈大波介绍,上门订购龙舟模型的大多是青年人或者是企业老板,因为龙舟在潮汕被视为吉祥的化身,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龙舟模型得到不少人的青睐。

随着上门求购者越来越多,今年初陈大波干脆辞去工作,回家专心做龙舟模型。虽然制作龙舟模型费时耗神,所得的利润也并不高,但是因为喜欢,所以他乐于在家埋首干活,并不觉得累,也不会感觉枯燥。到目前为止,陈大波已卖出了10多条龙船模型,手头上还有10多个订单。

“迷你龙舟”的龙尾像大龙舟一样可以自由装拆。

因为传统龙舟制作很辛苦,钱景有限,目前揭阳唯一的龙舟制作者——锡场潭王的王慰君一家也已停止制作龙舟。“揭阳的传统龙舟可能用多20年也就没了,希望龙舟模型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揭阳的传统龙舟。”陈大波表示,传统文化在于传承,他还会坚持制作龙舟模型,而且会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精益求精。“我有幸可以接触和深入了解这门手艺,希望能为本土的传统和工艺尽一份力,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和传承本土的传统文化和手艺。”陈大波告诉记者,据他所知,揭阳的塘埔、仙阳、棉浦等地,都有和他一样的龙舟文化爱好者尝试做出了一批龙舟模型。为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大家都乐于分享、交流自己的制作手艺和工作经验,他也从其他人身上分享、学习了不少东西,因此,他也乐于和有兴趣者分享、交流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不会捂着不放。

编辑 李婉芬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