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热街区盘点,看看谁家比你更热

广州日报

《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去年林和街、北京街、彩虹街、西村街、南华西街等是“热点”


广州中心城区较热的地方有哪些?天河区林和街,越秀区北京街、东湖街、梅花街,荔湾区彩虹街、西村街,还有海珠区南华西街。根据广州市气象局公布的2016年《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简称《公报》),全市城市热岛强度平均值为1.26℃,最近三年来呈现逐年略有减弱的态势。去年,全市各地都达到住建部对大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小于3.0℃的要求。

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增加,绿地减少,风速减小影响热量输送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其强弱的衡量指标是热岛强度(Ht)。

三年来

城市热岛强度逐年减弱

根据广州12个城市指标站年平均气温计算,2016年全市城市热岛强度平均值为1.26℃,最近三年逐年略有减弱,2016年比2015年降低了0.08℃,比2014年降低了0.2℃。根据最低气温计算出的全市城市热岛强度为1.63℃,比2014年和2015年分别降低了0.21℃和0.08℃。而根据最高气温计算出的全市城市热岛强度为0.75℃,比2014年和2015年也分别降低了0.21℃和0.08℃。

专家说

热岛效应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蔚娟解释说,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的强度受到人为因素(城市化)和天气气候条件的综合影响。

人为因素中主要考虑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人为热(冷)源变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等。天气气候条件中则与天气形势、风、云量、冷空气、降水等关系密切。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往往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在不同的年份,哪种因素更为重要,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天气气候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的关系更密切,城市化进程快的区域,热岛强度可能增强。

夏季最高气温

热岛强度平均为0.8℃

《公报》特别指出,按照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有关要求,作为衡量生态环境的考核指标是热岛效应程度,采用城市市区6——8月的日最高气温平均值和对应时期区域腹地(郊区、农村)日最高气温平均值的差值表示,即夏季最高气温热岛强度。

计算结果表明,2016年广州市全市城市代表站夏季最高气温的热岛强度平均为0.8℃,全市各地都达到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大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小于3.0℃的要求。

没有出现“强”和“极强”级别

根据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城市热岛强度划分为五个等级。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7.3%的区域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中等”,69.4%的区域强度为“弱”,没有出现“强”和“极强”级别。还有一个等级为“无”,所占比例是23.3%。

空间分布

天河体育中心等地仍较“热”

2016年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在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北部和东部、黄埔区南部、花都南部、增城南部、从化中部、番禺中北部以及南沙东部地区,热岛强度超过1℃。

白云区江高镇、金沙街、新市街、钟落潭镇,从化区城郊街、良口镇,番禺区大石街、洛浦街,海珠区南华西街,花都区花东镇,黄埔区黄埔街,荔湾区彩虹街、西村街,南沙区东涌镇,天河区林和街,越秀区北京街、东湖街、梅花街,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石滩镇等地的城市热岛强度达到1.5—1.9℃。

编辑 佘余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