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钟村街有一个流动电影院,一放就是数十年

广州日报

还记得小时候搬个小板凳在球场上看电影的岁月吗?时过境迁,这样的情景在城市中已很难见到。在番禺区钟村街,却一直都有这样一支流动放映队,他们扛着放映机走街串巷,保证每个村社每个月至少有一场露天电影,至今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18时许,钟二公园里有音响传来阵阵音乐声,周边的街坊渐渐地被吸引到公园大门侧的空地上,19时左右,一部战争片将在这里放映。

时间还有几分钟指向19时,夜幕已悄然降临,放映员李年生迅速调节身前的投影仪,将幕布清晰度调到最高,然后在硬盘播放器里选定当晚的影片,观察再无问题,他又退后几步坐到椅子上。幕布在一棵大树前,前方刚好腾出了一块空地。

黑暗中,电影放映的光束十分耀眼,越来越多街坊来到公园中,石凳上、花基护栏上坐满了观众。“钟二村看电影的街坊不多,如果去祈福或汉溪,人会多得多。”李年生喃喃地说。

“我干这一行20多年了。”李年生告诉记者,自己今年45岁,湖南人,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广州。当时,李年生刚刚大专毕业,大学时学的是美术,20岁出头的他决定来广州闯一闯,第一站就是番禺。“我到的是莲花山电影院工作,开始是画海报,后来学会了放电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年生和搭档来到灵山电影院,两人曾创造了不小的奇迹。“当时的灵山电影院在当地的大会堂,一共有1500个座位,之前从来没有坐满过。我们主动请缨,设计了一幅长4米的大海报挂在当地一座桥的桥头,结果放映当天就火了,礼堂座无虚席不说,散场的时候还落下一堆鞋子。”谈起当年传统电影的兴旺年代,李年生一脸骄傲。

往事历历在目,在李年生的印象中,传统电影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火热。那时,各地打工者涌入广州,但娱乐方式不多,电影成为最好的消遣方式之一,所以非常火爆。“最火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能卖15元一张票,平时每张票只能卖两三元。”

近21时,钟二公园的露天电影还有10分钟放映完毕,忽然一场阵雨袭来,看得津津有味的街坊们只能四散躲雨,李年生和搭档只能赶紧收拾,没想到才收拾到一半,雨却停了。“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都要把电影放完,并感谢他观看。”李年生说。

从前

两个人扛三四百斤设备,村里送水管饭

2000年后,随着DVD等新潮流的兴起,传统电影院渐渐没落,李年生关掉合伙的电影院后来到了钟村,成为一名专职的放映员,免费“下乡”放电影。

“那时候设备很重,一个司机和一个放映员一组,要搬运的设备就有三四百斤重,还特别容易出故障。”李年生说,在电影开播前一周,他们就会在各村贴出海报,到了放映那天,还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现场布置:拉电、爬树拉好幕布、摆好放映机、倒片……

当时放电影是一门技术活,对李年生来说,最考验的就是剪片。“有些胶片放映时可能出现烧坏的情况,要眼疾手快修补才行,后来我们还摸索出用透明胶补的方法。”那时对放映员来说,并不像现在这样容易,一部90分钟左右的电影就有多达8个左右胶卷。“有时候刚换完片,就得准备下一个。”有时放完片还要倒片,因为后面还有影院会用。

虽然辛苦,但当时放映员的地位却非常高。“那时候下来放电影时,村里还有村干部来专门接待,会送水、管饭……”他说。

现在

村里人喜欢战争片,小区里要放儿童片

据介绍,2008年之前,李年生的放映队放映的是胶片电影,2008年之后,数字电影开始占据主流。装备也从以前的三四百斤变成了现在的一百多斤。“现在放映机变成了硬盘播放器和投影仪,以前的幕布也变成了折叠式的支架,展开就能放,不用再爬树了。最重的就是音响。”李年生介绍道,他们在放映前的准备时间也大大缩短,一般只需提前约半个小时,放映时也不再需要倒片、换片,工作轻松了不少。

随着电影技术更新换代,如今的露天电影也面临着受众越来越少的问题,不过,他们却发现,在不同的地方播放不同类型的电影,会争取到更多观众。“一般在村里播放的话就放战争片,很多老人和外来工都喜欢战争片;如果是在小区放,就要选儿童片,还是很多人会来看的。”他说。

【记者】秦松


编辑 谢嘉玮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