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早稻病虫害发生动态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年5月31日
当前,华南南部早稻处于幼穗分化期,华南北部、江南和长江中游早稻及西南单季稻处于分蘖期。受近期降水偏少影响,“两迁”害虫迁入量明显偏少,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情轻于上年,经防治二化螟田间虫口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全国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5644万亩次,同比减少24.2%。
但下阶段华南和江南地区降雨较前期有所增强,温湿条件利于水稻病虫发生,各地需保持警惕,密切关注田间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适期指导农民开展防治。
一、稻飞虱
稻飞虱在华南、西南和江南稻区累计发生面积999万亩次,是前2周的2.3倍,但同比减少52%。据全国水稻病虫监测区域站273个站点监测,5月中下旬稻飞虱主降西南南部和华南西部稻区,波及江南西南部稻区,广西田林、龙胜、凤山等地单日迁入虫量超万头;迁入虫量偏低,5月1-26日单灯单日平均诱虫量同比减少60%,比近5年同期减少75%,其中褐飞虱比例32%,比上年和近五年同期均增加26个百分点。田间虫量较上年同期偏少50%-80%,华南稻区百丛虫量一般200-800头,广西沿海及桂东南、粤西局部虫量较高,达2000-3500头,海南三亚个别田块已“冒穿”;西南、江南稻区百丛虫量一般50-400头,其中江西虫量达标时间较常年偏迟10天左右。
二、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华南、西南和江南稻区累计发生面积524万亩次,是前2周的2.6倍,但同比减少35.8%。5月中旬以来,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稻区监测到迁入峰,广西防城区5月13-17日连续5天灯下蛾量超100头;据全国水稻病虫监测区域站273个站点统计,5月1-27日灯下诱蛾量同比减少33.5%。田间虫量总体偏低,其中华南稻区亩蛾量一般200-400头,桂南、粤西局部早插田块蛾量较高,为2000-5000头;亩幼虫量一般2000-5000头,高的1-3万头;江南稻区亩蛾量一般30-150头,亩幼虫量一般50-500头,其中湖南平均亩蛾量、亩幼虫量同比分别减少66%、36%。田间卷叶为害轻,大部早稻卷叶率低于1%。
三、二化螟
二化螟在华南、西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发生面积3105万亩次,同比增加1.1%,是前2周的2.3倍。今年江南稻区二化螟冬后基数大、田间蛾量高,各地都高度重视,适时组织防控,有效压低了田间基数,亩幼虫量一般800-4000头,其中湖南平均3576头,比上周减少了14%。但田间基数仍高于上年同期,湖南、福建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2倍、2.3倍,湖南邵阳、衡阳、邵东等局部地区虫量超万头,安徽宿松最高达65867头。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率一般2%-6%,湖南邵阳平均高达9.6%;枯鞘丛率一般10%-45%,湖北咸宁对照田不防区超90%,重于上年同期。
四、纹枯病
纹枯病在华南、西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发生面积734万亩,是前2周的4.3倍,但同比减少35.7%。当前纹枯病在南方早稻区病丛率一般2%-8%,桂东南发生较重,病丛率10%-25%,局部田块高达40%-60%。
五、稻瘟病
稻瘟病在华南、西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次,是前2周的4.5倍,但同比减少4.3%。当前早稻稻瘟病平均病叶率一般1%-3%,高的5%-10%,江西泰和、峡江、丰城、高安、婺源等地局部田块出现叶瘟“坐蔸”。
未来趋势及建议
据中国气象台预报,未来十天,华南、江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未来11-20天,华南和江南地区降雨较前期有所增强,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同时不利于水稻“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病虫防控工作的开展。
主推防治措施
各稻区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生态等非化防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破口抽穗期保护等预防性措施,辅以合理用药控制危害。
一、非药剂预防技术
(1)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农艺措施
①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② 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③ 清洁田园。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生态控制
①生态工程控害。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②合理品种布局。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预防稻瘟病。
(4)性信息素诱杀。在各代次二化螟,尤其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 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 cm为宜。
(5)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 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 cm为适宜。
(6)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7)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二、药剂防治技术
基于非药剂预防技术的基础上,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开展药剂防治,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和抗药性水平,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生态友好型药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注重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应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用足水量,常量喷雾亩喷水量不少于15公斤,水稻生长后期应加大用水量。
各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关键点:
(1)稻飞虱。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对准稻丛基部喷雾。
(2)稻纵卷叶螟。生物农药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
(3)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4)稻瘟病。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前3~5天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天后第2次施药。
(5)纹枯病。关键时期为水稻分蘖末期封行后和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
三、建议用药品种与注意事项
(1)建议用药品种
防治二化螟、大螟,虫量较低时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Bt.)、短稳杆菌,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杀虫单。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噻虫嗪(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喷雾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
防治稻纵卷叶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化学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
防治稻瘟病,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及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等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24% A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烯肟·戊唑醇等化学药剂。
预防细菌性基腐病、白叶枯病选用噻霉酮、噻唑锌。
(2)注意事项
① 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② 稻虾、稻鱼、稻蟹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域和临近蚕桑养殖区域,需慎重选用药剂;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③ 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文章内容源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