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环境卫生、人车混行、占道经营等问题,北门街成为创文“难点中的难点”
端午假期第一天,北门街比往常更早吆喝起来。
商户们默契地比平日提前约一个小时,拉开了自家店门。北门街于清远,就如“上下九”之于广州,东门之于深圳,七浦路之于上海,是几乎所有本地消费者的必到之处。早在清远建市之前,这条约900米长的街道上,就是时尚聚集之地,亲民的价格,更吸引了各个消费群体。
然而,在清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北门街作为主要商业大街,因为环境卫生、人车混行、占道经营等问题,过去两年在中央文明办测评中被集中扣分,成为创文“难点中的难点”。
近日,市创文指挥部办公室实地检查后,发现包括北门街在内的主要商业大街,存在问题依然突出,整治情况并不理想。
这条曾给清远人带来许多儿时记忆的商业街,这条历史上的“老大”商业街已然成为清远跨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老大难”。
历经百年兴衰 成为清远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
上午9点未到,梁素娟便拉开了店门。这家位于北门街中段的自创品牌服装店,约30平方米,每月租金6000多元,平时从10点开始营业。
年近40岁的梁素娟家住北门街一墙之隔的朝阳片区。她从一位逛着北门街长大的小姑娘,成为了在北门街工作的服务员,后来成为在北门街创业的老板娘,见证了这条街道的兴盛与变化。
事实上,北门街成为清远主要商圈的时间,远比梁素娟的年龄要大。据清远市政协法制与文史委员会编著的《清城忆旧》记载,早在约800年前,包围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清远城垣分设南、北、东、西各城门。后来为了加强防守,又于城东、北两面筑子城,城内以南门街和北门街为主干道。后来城内人口增加,向城外发展,在南沿城墙开辟了上廓街和下廓街,成为商市的贸易中心。此后又在上下廓增添后街,即上廓后街和下廓后街,然后再从上廓向东发展。城墙在民国19年(1930年)被拆除,但清远的主要商贸中心已在当时的城墙内形成,便是如今的旧城一带。
建国以后,商业贸易发展迅速。1976年,北门街两旁部分房屋被拆除,裁弯取直,扩宽路面,辟为大街。北门街的商业脉络基本打通,商业集聚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清远主要的商业贸易区,北门街在改革开放后尤其受到投资商青睐。1994年,全市第一个由外商投资兴建的商场———“来来商场”便选择在北门街落地,营业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主要经营男女服装、服饰用品、男女皮鞋、皮具饰物、家居精品、百货租赁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成为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去处之一。
到了1999年,朝阳里商住小区结合旧城改造,打通了下濠基这条“断头路”,使北门街、西门街与下濠基、环城路等街道连成一体,北门街的人气集聚能力再次得到明显提升。3年后吸引了城市广场进驻运营,定位为中高档消费场所,与汇聚了大众消费力的北门街互相补位。
往后10多年,北门街商圈成为清远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
很长一段时间,说起逛“街”,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北门街。
周边商圈崛起 仍是清远主流消费区域
拉开店门后,梁素娟将标注着端午打折优惠信息的广告牌搬到门店外侧。以往为了吸引顾客,梁素娟还曾将广告牌摆到离店门3米外的街道上。自从清远开展创文工作后,这样的行为受到约束和管制。
在梁素娟的店门外,环卫工人老莫正拉着一台手推车,清理沿街的垃圾。老莫每日在凌晨5点半便会来到北门街,平时都在8点前完成垃圾清理工作。但由于这一天是端午假期首日,前天夜里许多逛街的人们多了,留下的垃圾也相应增多。
过了上午11点,北门街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在清远二中上学的刘同学与3位朋友早早来到北门街,“寻找”这个夏天的新衣服。“听说端午节有打折,过来看看。”刘同学称,清远二中与北门街商圈距离不足1公里,是她与同学们平时购物的首选。
近年来,虽然清远城区各地商贸发展呈“百花齐放”的态势,从新城片区的赢之城商圈,到旧城锦绣清城商圈,再到飞来湖旁的万达商圈都相继崛起,对北门街商圈的人气虽有影响,但北门街仍是大众消费的主流区域。“赢之城太小,锦绣清城太贵,万达太远。”刘同学称。
2012年,位于北门街的红场购物天堂(现更名为金来来商场)升级改造并开始招租运营,屈臣氏、煌上煌等品牌入驻,让人们的消费有了更多选择。金来来商场位于北门街,与城市广场仅一墙之隔,属于清远的商业黄金路段。该商场一楼经营的产品包括休闲产品、金饰、手机配件、鞋包皮具、服饰、化妆品等,沿街商铺人气较旺。而在北门街主干道两侧超过500家商铺,每日迎来送往的游客也络绎不绝。如此兴旺的人气,近年还吸引了万象大卫城进驻,将在近期开业。
除了人们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外,“这里的东西比较接地气,可选择种类多,价格相对也比较实在”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在许多清远人的脑海里,假期消费的第一选择仍是北门街商圈。
被摩托车“占领”的北门街
刘同学从松岗路拐入北门街,与柏油路不同的是,路面由一块块地砖铺设。有些地砖承受不住压力,从边角处开始破裂。
每日给这些地砖带来压力的,除了行人与轿车外,更多的是摩托车,由此带来的管理难题,让当地管理部门感到很头疼。
在许多地方,车辆的数量庞大,与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力有关。而在北门街与先锋路交界的路口50米外,途径怡富广场公交站前往全城各地的公交线路超过12条,此外还有1条公交线路穿过北门街,但公交系统却不是在北门街商圈消费的出行首选。
家住小市的陈女士开着一辆女装摩托车,载着女儿在北门街停下了车辆。在她身旁的近百米路段,划定的摩托车位已没有空位,在节假日高峰期,停放在北门街的摩托车超过2000辆。有时没有摩托车停车位,人们索性将摩托车随意锁在道路一旁,或开到一街之隔的城市广场正门停放。
为何不选择坐公交出行?陈女士称,一家人已习惯了开摩托车出门,较为方便,不用被固定的线路限制。“在这里买两件衣服,回家经过菜市场可以兜进去买点菜,坐公交就很麻烦。”陈女士称,摩托车能够提供便捷的出行。她从先锋路转入北门街后,往往一路往北开去,随后从松岗路离开。若是乘坐公交车,还需走一段“回头路”。
在北门街停放摩托车的,除了消费者外,还有部分是该商圈经营者。在受访的约30名经营者中,有超过一半是通过摩托车上下班。而在北门街两侧从事经营服务的门店超过500家,以每家3名工作人员计算,便有1500名经营服务人员。
到了下午3点,停放的摩托车几乎“占领”了北门街约三分之一的路面。而在行驶中的摩托车,由于驾驶便利性,也有部分没有遵循交通规则,随意掉头、逆行、鸣笛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与行人发生轻微的摩擦。
比清远市规划部门“年龄还大” 人车混行难管理
与无规律行驶的摩托车相比较,行驶在北门街上的轿车显得“听话得多”。大多都放慢行驶速度,缓缓自南向北经过北门街。
在过去,北门街为南北双方向行车,仅约8米宽的街道常拥堵不堪,尤其到了傍晚下班时期,车辆甚至难以动弹。2012年,该路段便改为单向通行,只允许自南向北通行,拥堵情况才得到缓解。
“设置为单向通行后,轿车逆行的情况很少,因为有摄像头。”北门街商户李小姐称,但轿车的通行,给逛街的行人也带来许多不便。
按照北门街的设置,两旁各约3米宽的路面为人行道,中间约8米宽的路面为车行道。由于商铺林立,人流密集,人们并没有遵循这样的“分区”,往往从街道的一边逛着逛着,便穿过马路到另一边去。
凤城街道办相关负责人称,北门街主干道由地板砖铺设,在建设之初有考虑过改造为步行街,禁止车辆进入。但因北门街是旧城片区南北方向通行的主要路段之一,考虑到北门街禁止车辆通行后,将给周边其他南北方向的路段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并未禁行。
如今路段拥堵,当年的规划是如何设置的?市规划部门回应称,北门街商圈的发展,早在清远建市之前便已自发形成,比市规划部门成立时间还早。而市规划部门曾计划对该区域进行功能分块规划时,发现已无空间可规划。
市民林先生从石角镇驱车近20公里来到北门街,当他把车辆驶入北门街,准备由凤苑路转入城市广场停车时,被告知停车位已满。城市广场约500个停车位,是北门街商圈为数不多对外开放的停车场,且规模为最大。
无法进入停车场,林先生只能又将车辆开入北门街,随后在一条小巷驶入朝阳片区,找了一块空地停下。
“目前北门街停车难是一个大问题,周边没有场地可以建设停车场了。”凤城街道办副主任周悦称,近日正与城综、交警部门在朝阳片区的街巷划分出100个停车位。“但对北门街商圈的停车需求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每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里,这不过是一个老故事:经济活动聚集了人,规划和配套却跟不上飞速长大的城市。
设置灯光夜市难挡“游击商贩”
夜幕降临,北门街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人群比起白天,明显地更多了。除了给商铺带来消费力,也给各式各类的流动商贩提供了“商机”。
徐小姐便是被“商机”吸引而来的流动商贩,她的“道具”是由一根1.5米长及两根1米长的水管组装而成的简易衣挂。衣挂上挂着约30件衣服,在人行道一放,便“占领”了一个摊位。每个周末及节假日的夜晚,徐小姐都会来到北门街。一般情况下都能卖出10件以上衣服,生意好时,卖出30件也不算难事。“算下来,一个月能多1000多元收入,填补下家用。”徐小姐称。而距离徐小姐“档口”5米外的刘姨,则几乎每天来到北门街,铺上大塑胶袋,摆卖指甲刀等小商品,每月能带来近2000元收入。
流动商贩的收入提高了,北门街的行人街道却窄了。原来仅约3米宽的路面,被商贩占据了1米多,行人途经摊贩前,有时还会停下脚步挑选商品,后边的行人便被阻住了去路。
流动商贩的出现,让店家梁素娟颇有意见。流动商贩有时会在她店前或店旁摆摊,堵塞了店面正常进出的同时,有时还会被流动商贩“抢”走部分生意。“他们卖的衣服虽然质量不太好,但价格便宜。”梁素娟称,她也曾尝试“驱逐”流动商贩,但往往会因此发生矛盾,只能借助相关管理部门的力量进行管理。
但对于管理单位来讲,流动商贩也存在“管理难”的困境。凤城街道办副主任周悦称,为了管理好流动商贩,凤城街道办联合城综等部门,日常已投入较多人力,但因商贩流动性强,且大多在人气集聚的区域,难以彻底根除。“在街头管理了,他们又去了街尾”。
此前为了引导商贩有序摆卖,在朝阳片区距离北门街约150米的区域设置了灯光夜市,提供150个固定摊位。商贩们每月以500元左右的价格,租用一个占地约6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摆卖。
灯光夜市的设置,缓解了流动商贩的问题,但也有部分商贩还是选择“流窜”在北门街上。
事实上,这并不是北门街首次集中整治。早在2009年,清城区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全年开展了160多次“六乱”集中整治行动,北门街等主干路段乱摆卖现象得到缓解。然而一次又一次,诱人的商机还是吸引了小贩继续出没在北门街上。
从白天到黑夜,不堪重负的卫生难题
对于环卫工人老莫来说,北门街的人气越旺,意味着带来的垃圾越多。
在北门街上,除了有服装、百货等门店,还有许多零食小吃店。夜色中,灯光下,捧着一手零食,一路逛去,随手将垃圾一扔,这种情况在北门街并不鲜见。
商户林先生的店旁就是一家零食店,他时常见到乱丢垃圾的现象,还有些市民走着走着,停下来吐痰。“以前周边居民还有很多养狗,狗常到北门街随意大小便。”林先生称,后来经过管理部门努力,狗犬进入北门街的情况不多了,但垃圾乱丢的情况依然存在。
夜色渐深,过了晚上10点半,经过一天的喧嚣,北门街的大多数门店开始停止营业,大部分行人与摩托车开始离去。
但北门街还远未迎来安静的时刻。炒粉档、烧烤档……一批宵夜档开始起炉,油烟弥漫。与日常每天至少3次集中清理垃圾相比,这是让环卫工人老莫最感压力的地方。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宵夜档会留下大量的厨余垃圾,难以清理。“地上除了宵夜档的油渍外,还有些啤酒汽水倒在路面,黏糊糊的很难清理。”老莫称,这些污渍若不及时清理,又会黏上其他的垃圾。
大约凌晨两点,喧嚣渐渐平息,灯光次第熄灭,三轮车挪动的声音消失在街巷里,北门街沉沉睡去。
3个半小时后,老莫会再次来到这里,北门街的吆喝又开始了。
“老大难”问题究竟难在哪?
在清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北门街商圈作为主要商业大街,接连两年被扣分,成为当地一个“老大难”问题。它的难究竟难在哪呢?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街,北门街起步较早,后期规划难以跟上。市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称,北门街商圈属于历史建成区域。早在清远建市之前,该片区便发展成熟,未来得及为今后交通、商业等发展预留足够空间,规划也难以介入。若将该片区比作一部分躯干,在硬件上的改变,只能尽量想办法打通各条街巷的“血管”,使得城市各项功能能够畅通。
而凤城街道办副主任周悦也称,北门街商圈硬件基础发展较早,目前可提升的空间不多,在改造路面、增设垃圾桶、改善乱拉电线情况等进行努力。在创文工作开展后,对于北门街商圈的管理,也大多在软件上进行提升,如加强劝导、加强执法等,但一些固有的局限,如交通通行难、停车位严重不足、清远摩托车驾驶习惯等,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事实上,北门街商圈在针对各乱象的整治并不鲜见。早在1999年,朝阳里商住小区结合旧城改造,打通了下濠基这条“断头路”,使北门街、西门街与下濠基、环城路等街道连成一体后,城市管理着力整治了市区内乱搭乱建、乱摆乱卖等现象。而在2009年,清城区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全年开展了160多次“六乱”集中整治行动,北门街等主干路段乱摆卖现象,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然而,诱人的商机还是吸引了小贩继续出没在北门街上。
此外,目前北门街还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如占道经营由清城区城综部门指导,由凤城街道办负责具体执法管理;而街道内的占道停车问题,则由交警部门负责具体处理。有市民认为,这样的分工固然很精细,但多部门之间协调效率如何,是否会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值得更多考量。
【统筹】黄作源
【采写】黄作源 张彩霞 岳超群 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