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熊孩子,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小白想到的是《哆啦A梦》里面的野比大雄,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总是惹事,还每次都要哆啦A梦救场。
现代的熊孩子已经是多得数不胜数了,躺地上打滚的,乱涂乱画的,抓着毛毛虫吓唬小伙伴的,他们的“熊”法如此花样百出,难道“熊孩子”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
☆古代的熊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宋代有一个非常喜欢书画的皇帝,即宋徽宗赵佶。虽然他当皇帝的本事着实堪忧,但是他对宋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不仅完善了翰林图画院的制度,还恢复了宋初废除的书学。比如前一段时间故宫“石渠宝笈”展览中展出的国宝《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宋徽宗时翰林图画院的待诏。
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任图画院待诏的还有一个人叫苏汉臣,这个人非常擅长画儿童画,在他的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熊孩子。
比如他画的这幅《婴戏图》,最右边这个小家伙正抓着蝙蝠向瓮里面塞,左手拿着盖子,看来瓮中那两只蝙蝠是难逃魔掌了。和他挨着的红衣服孩子也扑住一只,剩下的三个孩子跃跃欲试,看着他们闪闪发光的小眼神,只捉过蟋蟀的小白已经甘拜下风了。
你以为就到此为止了吗?
No!
北宋还有一个画家叫王居正,他擅长画仕女,他的传世作品中有一幅《纺车图》。
图中左边是一个用双手引着线团的老婆婆,右边则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哺乳,同时还不忘用右手摇着纺车的村妇。再往右,再往右是一个熊孩子!
这货正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木杆,杆上用细线拴着蛤蟆的一只脚,那个汪星人大约也是被这只小蛤蟆吸引了,正扭头要跑过去。
而那个熊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还仰头呵呵地傻笑着。
此时小蛤蟆的心理状态一定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古代熊孩子的儿童节
抓个蝙蝠、抓个蛤蟆什么的,这已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熊孩子们怎么会就此满足了呢?古代的熊孩子虽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这个节日,但是在一些传统节日中,比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大人们有相应的祭祀、祈福活动,孩子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娱乐项目。
《论语》中记载曾晳说自己的志向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曾晳描述的大约就是上巳节时的活动,最早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天,大人和孩子们都会去水边游玩,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曹魏以后则固定在三月三。
说到孩子们玩水,苏汉臣曾经画过一幅《长春百子图》,里面描绘了这个场景。
摘荷花,抓小鱼,这帮熊孩子还真玩得不亦乐乎。
☆大名鼎鼎的王献之居然也是熊孩子?
关于三月三上巳节最有名的活动就是王羲之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进行的“兰亭修禊”活动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在这次活动中露脸了,话说王献之的内心里也住着一个熊孩子的灵魂。
王献之这个人非常骄傲,总觉得自己的书法天下无敌,比他爹写得还好。话说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走时在一块墙壁上写了几行字。结果等王羲之一走,王献之这货就偷偷地把字给抹掉了,然后自己又在上面将他爹之前写的字默写出来,写完之后那是相当得意,寻思着这字一点都不比自己老爹的字差呀。
结果过几天王羲之回来了,一进门,看到墙壁上这几行字,当时就懵了。他非常难过地说:“唉,我走的时候肯定是喝酒喝得太多了,才会写出这么烂的字。”
这段小故事被唐代的孙过庭默默地在自己写的《书谱》中记了下来:
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熊孩子都是让人这么哭笑不得。然而,对他们自己来说,这些想必都是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童年,就是可以骑着一个竹马玩闹整整一天的年纪,虽然会做出很多傻事,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但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宝藏。很多年之后,早已不再过儿童节的我,依然很喜欢这个“特殊”的节日。它并没让我学到什么知识,仅仅是给了我很多和好朋友们欢闹的回忆。
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也祝所有的大孩子们、父母们儿童节快乐!
最后,让我们以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作为结尾吧,这是一幅华丽的,同时也充满了欢乐的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