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河南驻马店“秦相”李斯故里上蔡县,颇受争议的李斯墓地少有人拜谒。(视觉中国/图)
要出祁同伟、李斯这样的人物,社会既要有相当的上升空间和流动性,但个人野心太大,以至于个人正常的能力不能支撑,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才能突围,最后又很容易陨落。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塑造的祁同伟,是一个引起热议的复杂人物。他才干过人,出身低微却不甘贫贱,为了往上爬和保住权位而不择手段,犯下滔天大罪,一度功成名就,最后还是身败名裂。
祁同伟是当代一些人的缩影,又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典型人物。要出这样的人物,社会既要有相当的上升空间和流动性,但个人野心太大,以至于个人正常的能力不能支撑,必须采用非常手段才能突围,最后又很容易陨落。秦时的李斯可以说是最早的代表,而其心路历程也不无类似。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少时担任小吏,也就是底层公务员,家庭出身很一般。他曾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可见对贫贱深有体会。李斯就像被分到山沟里的祁同伟一样,不甘心就此度过一生。一次,他从老鼠身上看出了人生哲学:厕所里的老鼠以秽物为食,活得很凄惨;米仓里的老鼠吃可口的粮食,过得很开心。所以善恶是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到好地方去。
李斯没有高官的女儿可以娶,为了找到好地方,他跟随大学者荀子学习。这一招很有远见,荀子带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品牌和人脉。他成了荀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开始三级跳式的发展:他去了正在崛起的秦国,成了丞相吕不韦的门客,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举荐郎官,在吕不韦倒台前,他又及时改换门庭,攀上了秦王嬴政,被授长史。
但李斯也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秦国的宗室大臣对李斯这类外来客卿是很排斥的,借一起外国间谍案,要把朝中任职的关东人都赶走。李斯这才发现,自己表面上是朝廷大员,其实根本没有进入核心的权力圈。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奋笔疾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呈给嬴政,阐明秦国必须得到天下贤才的辅佐,才能成就大业。文章打动了嬴政,李斯不但留下,而且更受重用。
至此,李斯虽然追名逐利,但并不违背道德。但下一个威胁却逼着他打破道德底线:嬴政看上了韩非。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但出身是韩国贵族,门第比李斯高得多,更要命的是其才华也公认高于李斯,宛然就是战国侯亮平。李斯的求学时代一直笼罩在韩非的阴影之下,其实李斯天赋上未必逊于韩非,但出身和教育的差异很难凭自己的努力完全弥补,这是从古至今平民子弟常遇到的无奈。
本来二人在不同国家发展也罢了,谁知嬴政读到韩非的书,十分仰慕,设法把韩非请到秦国。李斯感到了严峻的威胁,便找人毁谤韩非是韩国贵族,一定心向韩国,对秦不忠,全不顾自己在《谏逐客书》里还反对这种论调。嬴政也起了疑心,将韩非下狱,李斯生怕嬴政回心转意,“好心”地送去毒药,让韩非自杀,免受皮肉之苦,消除了一大威胁。
讨好了嬴政,除掉了韩非,李斯的道路上就扫清了一切障碍。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出谋划策,主持设计郡县制、统一文字等,展现了卓越政治家的才干,成就自然非祁同伟之流可比,同时也权倾天下,不仅当了多年丞相,子女也都和皇家结亲,荣贵之极,可以说已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他一生最大的危机发生在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地方视察时忽然去世,秘书赵高找到李斯,邀请他一起做掉嬴政钦定的继承人扶苏,拥护胡亥接班。李斯当即回绝,明明扶苏是朝野众望所归的新君,手里还有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他一个丞相为什么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干这种事?
但赵高深谙李斯的心理,他慢条斯理地为李斯分析:扶苏最信任的是蒙恬,即位后一定会任命他为丞相,李斯的显赫地位就无法保住。李斯和扶苏、蒙恬一系向来不和,下台后能有什么好下场呢?只有选择胡亥,才能长保富贵。李斯再三推辞,最后还是同意了赵高的计划。
历代许多人都惋惜李斯晚年失节,但李斯的智力和见识是当世第一流的,也没得老年痴呆,史载当时他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可见是十分不情愿的,他之所以同意赵高的密谋,只有一个原因,赵高说的是对的:扶苏一旦上台,他会下场凄惨。李斯从一介布衣做到权倾天下的帝国丞相,看似显赫之极,但其地位完全依赖于皇帝的赏赐,换一个皇帝就可以全部收回。李斯没有雄厚的家族势力支持,皇帝对他不会有任何忌惮,虽然和皇室结亲,但在皇权本身面前无足轻重,他怕失去辛辛苦苦得来的一切,只能放手一搏。这也正是祁同伟们共同的悲哀。
以后发生的事众所周知。李斯暂时“胜天半子”,保住了丞相的权位,但也把赵高推向权力的宝座。李斯不惜毁掉自己一代名相的声誉,对胡亥毫无底线地阿谀奉承,却仍然得不到他的信任,两年后终于满门抄斩。正如祁同伟最后跑回了刚工作时生活的小山村,在刑场上,李斯的精神也飘回了当小吏时的生涯,对儿子感叹“咱们在上蔡牵狗逐兔的快活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看来在厕所里当老鼠,有时候还是比米仓里的老鼠快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