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坑,这个熟悉的称呼在江门人心里,是山是水是一方宁静。从婆髻山下的山坑小溪,到群山间的水库平湖;从知青修路种树的林场,到市民休闲散步的公园;从最初的大西坑郊野公园,到改名群星公园,这片繁华闹市中的绿色净土已在每位市民游客心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作为城市“绿肺”的她,如今已与邻近的公坑寺等景点整合,成为江门七大龙头公园之一、五邑地区最大公园——龙舟山公园。随着龙舟山公园南门(群星公园前)的拔地而起,标志性建筑——蓬江楼的动工建设,今天的群星公园将作为龙舟山公园的美丽一角,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筑园之路
村民建坝 知青育林
60多年前的大西坑水库,还只是婆髻山下不起眼的山坑小溪,滋养着一方百姓。1955年,当地村民为蓄水灌溉农田,用锄头、畚箕历时4年,在群山中筑起堤坝修成水库。因水库地处群星村西侧,而取名大西坑。1973年,郊区人民公社(现环市街道)发动青年民兵开发大西坑,办起了大西坑林场。
“林场知青人数最多时达到100人。他们种植柑橙、桔子,植树造林。当时修建的学习室、宿舍、场务室保留至今,已经成为景点。”群星公园管理处主任欧仕彬告诉记者,现在市民散步休闲所走的环湖路,最初也是由知青开挖的土路,只能通拖拉机,2007年完成硬底化改造后,才成为可以通车的水泥路。
2009年国庆节前夕,大西坑郊野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拉开了新一轮公园建设大幕。此后数年间,公园陆续完成大坝升级改造、森林防火管道铺设,以及杜鹃园、将军亭、登山径等景点和设施建设。
2012年,随着“森林围城、树林进城”绿色行动的启动,大西坑于同年改名群星公园,并增添了桃花园、荷花池、荷花栈道、畅想园等景点。”如今的群星公园,林相档次有了很大提高,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每逢周末和节日,很多市民和外地游客都会来散步休闲,呼吸清新空气。”欧仕彬说。
山脚修门 山顶建塔
2015年,江门在全国率先建设公园城市,把群星公园连同周围的蟾蜍头、铜鼓山、婆髻山、马头山、小蓬莱山、公坑寺、石猫山、元岗山以及大西坑水库和公坑水库等数十个景点,规划为总面积达1422公顷的龙舟山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五邑地区最大的公园。
去年,龙舟山公园入选全市首批8家市级公园,并获评江门市森林公园。按照总体规划,公园将设立四个出入口,并通过山脊线游览带和环山绿道串联各大出入口,以及公坑寺、群星公园、蓬江楼等景区,形成“一环一带一楼两景区”的景观格局,凸显慢行生态体验、侨乡文化体验、郊野式户外体验等文化功能内涵。
记者从滨江新区相关部门了解到,龙舟山公园计划分为四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的“三门”中,南门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北门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二期工程的龙舟山标志性建筑观景楼——蓬江楼正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三期工程的环山路和道路配套设施工程等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此外,西门以及规划中新景点的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将在目前工程完成后,根据市民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在后续的第四期的提升工程中逐步建设完善。
赏园攻略
临湖赏花 登山望景
近看一湖碧波潋潋,远眺群山苍翠连绵。走进群星公园,一幅山明水秀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延。5.8公里长的环湖路倚水而立,两侧枝繁叶茂的树木,恰似一把把撑起的天然遮阳伞,炎炎夏日送去阵阵清凉。
惬意漫步,一步一景。娇艳欲滴的杜鹃园、苗木荟萃的畅想园、繁花相映的桃花园、盛夏绽放的荷花池,还有那闪闪发亮的黄金香柳、原生态的棕榈林,缝织了群星公园四季更替的彩衣,静待着市民游客的寻访、赞美。
越过一道道坡,绕过一片片湖,环湖路延伸进了一处灰瓦白墙的小院落,那是有着40余年历史的知青场。时至今日,知青场里的宿舍、学习室、场务室等,还原汁原味保留着昔日的场景,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自知青场而起,一条全长1.6公里的陡峭山路,可达公园“第一高峰”婆髻山顶。登上这条2000多级的“天梯”,群峰之巅不仅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还有烽火台古迹的遗存,传说建于宋代,与台山镇海湾山上的烽火台长城遥相呼应。
说到婆髻山的名字由来,这背后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婆髻山脉群山连绵,形似巨龙,当地村民为了锁住龙脉,而在山顶垒起石堆,做成‘龙锁’,因石堆形似老妇人盘起的发髻,而取名婆髻山。”欧仕彬说。
如今的群星公园已成为龙舟山公园的美丽一角。公园停车场前,一座岭南风格的牌楼悄然矗立,这是龙舟山公园的南门。随着龙舟山公园的建设,以及对公园自然、人文资源的整合、打造,这方山水的美丽才刚刚开始描绘。
【记者】唐达 徐海洋 统筹:王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