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很快就要到了,其实这一传统节日我国各地过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就连粽子也都各具特色。而在侨乡恩平,端午节的特色习俗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恩平人端午节的特色习俗。
何焕华 摄
特色一:初一初五都过端午节
虽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全中华民族的节日,但在不同地区却有其不同的过法,还渗入了各自不同的风俗。
恩平人端午节的过法与其它地方的不同,有人兴在农历五月初一过,也有人兴在初五过,原来恩平人独特的过法还缘于一段历史。据说在清代咸丰年间,恩平发生了史称“土客争斗”事件,有的地方为了走避土客之乱,提早在初一过五月节,于是就有了初一、初五都过五月节的习俗。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多过一个节日便多了一分热闹。
特色二:深山老林采粽叶
恩平粽,恩平人俗称“裹粽”,是独属于恩平的家乡传统口味特产,一般有分为咸肉粽和枧水粽。而恩平人包粽子的粽叶是从深山老林里采摘的,裹粽子的带子是带刺的野生植物,名叫“蓢古”,“蓢古”两边带刺,恩平人将其割回来后用针去刺,削成细条。用这种“蓢古”带包扎的粽子特别扎实,而且粽子里面的米能受热均匀,这种用蓢古条包扎的粽散发出独特的香味,且保存数日不变味。
“蓢古”
恩平咸肉粽呈“四角”形,其馅料非常讲究,粽子的材料主要以糯米、绿豆、咸蛋、咸肉为主,粽里的咸肉用的是煮好腌制好的鲜肉,并加入恩平独特的香料“红蓝”叶,不仅能带出特有的咸香味,而且还有有清热和暖胃的功效,这是又是恩平粽的又一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也不断丰富着恩平咸肉粽的口味,有人会在粽子里加入虾米、栗子、瑶柱等等。
恩平咸肉粽
枧水粽呈“长方形”,配料则相对简单,用糯米配以适量的枧水即可。枧水粽熟后,拆去蓢古带和粽叶露出金黄色的粽心,用筷子插入粽心,点黄糖浆或白糖浆,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据介绍,吃剩的枧水粽,还可以切片晒干,用来煲糖粥,成为独具特色的美食,具有清热和开胃的作用。
特色三:过节送龙角 寓意吉祥
恩平粽里还有一款相当有趣的特色粽子——“龙角”粽,“龙角”粽有两种分为“单龙角”和“双龙角”,“龙角”粽的做法要比其他粽子难,在做龙角粽之前,先将蓢古条打一个结,包进两张粽叶里,再将材料放入漏斗形状的粽叶里,然后用蓢古条扎紧就成了“单龙角”。而“双龙角”就在包“单龙角”时,不能封口,要包出一个斜面,待做出两个“单龙角”后,用蓢古条将两个“单龙角”紧紧绑在一起,就成了“双龙角”。无论“单龙角”或“双龙角”,由于都有伸出来呈环状的蓢古条,都可以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恩平家中长辈为小孩戴上“龙角” 陈明思 摄
恩平的龙角粽主要并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给孩子们玩的。在传统习俗里龙角粽具有辟邪祈福的寓意,多由家中的长辈制作送给小孩。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背着粽子到河中洗“龙舟水”,可以得到保佑,变得聪明伶俐,夏天也不生痱子了。
特色四:巨型裹蒸 彰显富贵
在恩平粽里还有一个品种叫“裹蒸”,“裹蒸”比普通的恩平“裹粽”要大,体积和用料大约为普通“裹粽”的5倍。“裹蒸”呈长方形,而且包扎的方式更为讲究,考验包粽子人的匠心,要先将用粽叶包好的“裹蒸”用“蓢古”条横着包扎,然后再竖着穿插包紧,花费的功夫完全不亚于编织一个篮子,这样包出来的“裹蒸”才不会松散。
恩平“裹蒸”
恩平“裹蒸”
“裹蒸”相传是以前主要是用来送礼的,为新婚后第一年女方新年走访亲家所用,由于“裹蒸”制作复杂,用料极多当时也是有财有势之人士探访亲友才会选用并制作,既彰显富贵,又表达出自己对亲友的敬重之意。
特色五:庆端午 做慈善
近年来,恩平市妇联、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都会联合举办名为“端午情暖困境儿童”的大型慈善包粽活动,而这一活动已成为恩平当地的一大特色品牌活动,恩平人在庆祝端午节之时,也会踊跃参与活动,为慈善出力,为困境儿童献出爱心。
图为2016年恩平市“端午情暖困境儿童”的大型慈善包粽活动现场
据了解,这项活动自2010年开始举办,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在主办单位的认真筹划、精心组织以及广大爱心志愿者和各界热心人士的热情关心、积极支持下,已筹集善款超过30万元,帮扶全市超过600名困境儿童。
今年的“端午情暖困境儿童”大型慈善包粽活动将于明天(5月24日)在恩平市温泉路金洲花城楼下举行。
特色六:赛龙舟 比转弯
虽然近年来恩平市没有全市性的龙舟比赛,但在恩平市横陂镇的元山村和莲龙村两村每年都会举办极具特色的龙舟赛。
一般人们常见的龙舟赛是直线比赛的,但恩平这两条村的龙舟赛很有特色,龙舟不走直线,而是在村前的池塘绕圈比赛。小小的龙舟在参赛队员以及剁手的操控下,在池塘中快速转弯、漂移,极具观赏性。
记者了解到,今年两条村的龙舟赛都将于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举行。
你还知道,恩平有哪些端午节的特色习俗吗?欢迎在留言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