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洲12岁离家男孩已找到!他去哪儿了?孩子叛逆,该怎么办?

城市零距离

前天中午

坦洲镇永二村的一名

12岁的男孩龙明离家出走

朋友圈很多人都纷纷转发寻找

日前记者收到最新消息

小龙在坦洲镇龙塘

一家士多店内找到了!

目前已经安全回家

到底这几天他去了哪儿

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看看

坦洲12岁男孩离家出走

3天不归

陈女士住在坦洲镇永二村,她说,她的儿子小龙三天前离家出走,怀疑跟姐姐有关。

陈女士 小龙的妈妈:他和他姐姐争吵,他就生气了,他姐姐正在洗菜。

龙明和姐姐就住在这间不足五平米的房间内,由于是上下铺的关系,姐弟俩经常打打闹闹的,但是这次姐弟俩吵完架之后,龙明却没回家。

陈女士和丈夫龙先生在坦洲种了十几年菜了,全靠这几亩菜地养活了一家五口,这些年,早起晚归,供大儿子上大学,又供小龙和姐姐读书,虽然小龙有些调皮贪玩,但也算争气,平时成绩都不错,属中上水平。

龙先生 小龙的爸爸:做生做死都是为了他能多读点书,出来打工都找个好工作,不要像老爸老妈没知识,耕田,做苦力工。

结交不良少‍年

沉迷网络游戏?

但是事与愿违,小龙进入青春期后性情大变。

陈女士 小龙的妈妈:他今年以来,很少和你沟通了,你说话他不理你,不说话。

龙先生 小龙的爸爸:他的朋友都不读书,和他年纪一样大,没读书的。

优异的孩子为何误入歧途?

小龙所在的永二小学校长说,之前小龙也离家出走过一次,不过当天就在网吧里被找到。

叶会平 坦洲镇永二小学校长:毕竟还是小孩子,你说能够去上网,和呆着家里这个茅棚里面,他更愿意去哪里玩?这个问题最终要解决的话,还是要靠家长要履行好责任。

陈女士 小龙的妈妈:真的好少时间陪他,真的没话说,这些是事实,一个人为了生活,又不是只有一个小孩,还有两个,回来就好了,不要弄到人人都在找。

小龙告诉记者

他确实是因为和姐姐吵架后

离家出走的

那么,他这两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呢?

记者电话联系了小龙

记者:我以为你是去找朋友玩了。

小龙:他们(朋友)都不知道去哪了。

记者:你这两天都是怎么过的?

小龙:早上就去看电视,士多店内有电视看,外面有椅子坐的。

记者:你就一整天看电视?

小龙:或者是在那里逛一逛。

记者:那你睡哪里?

小龙:找一些干净的地方,可以遮雨的。

记者:谁会给你东西吃吗?

小龙:没有。

记者:你这两天都没吃东西?

小龙:对呀。

记者:在外面游荡的时候会不会想家呢?

小龙:有。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

从2015年1月份至今

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城市零距离报道过的

关于孩子离家出走或者

孩子走失的新闻大约有21起

2015年9月到12月,中山北台当时分别只有10岁和7岁大的两兄妹,因为忍受不了家长的打骂,曾两次离家走出;

今年2月份,古镇14岁男孩渴望早日挣钱实现梦想,给父母和老师留信后离家出走,好在家人及时在广州找了回来。

某在线青少年心理平台,搜集整理了去年1至2月份124起孩子离家出走的新闻报道,并出炉了一份“青少年离家出走微报告”——

小编总结了报告中的几条重要信息:

13-15岁离家出走的孩子所占比例最高,12岁及以下次之;

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中,孩子离家出走的比例最高;

青少年的虚拟社交和游戏生活成为离家出走的新诱因;

66%的离家出走是因为亲子关系问题。

孩子叛逆,怎么办?

1、时常改变方式

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大人们也一听听孩子的建议。每个阶段的教育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哪怕针对同一个孩子。

比如针对两三岁的孩子:

(1)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这种情况下大都会回答“不好!”接着你又会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宝宝会更听不进去。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出他两个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

当然,有的小孩会给出额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然后很严肃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也不想给家长太多的冲撞,一般此时他会根据你的范围来选择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3)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交流

比如:不许把玩具到处乱扔!其实你直接说:“宝宝应该把玩具放好!”这句他更乐意接受。

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你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长要首先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4)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

虽然孩子是以玩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须立马停止的,你要给他做出反应的时间。

比如:出门前尽早提醒,5分钟后我们出门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饭!不要磨磨蹭蹭的!”改为“宝宝,再过五分钟,我们要吃饭了哦!”

2、当问孩子想法的时,多使用开放性问句。

比如“关于这个,你有哪些看法?”,“这个活动哪里吸引你?”,“你不想去的原因都是哪些?”,“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这些开放式的问句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真的可以给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3、学会示弱

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或权威。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做错的时候,也有苦恼,也需要安慰和照顾……与孩子沟通时,沟通的语气、体位比你沟通的内容更重要,对话的最佳位置不是面对面,而是和孩子肩并肩。

4、实践体验

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

如,有母子在外面,儿子看了模型一定要买,母亲说你已经有差不多的了,别浪费了。儿子不高兴:“我喜欢的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

母亲一想,对儿子子说:“买模型可以,你要负责每周拿出来玩3天。”儿子同意了,但是,过了几天就对这个模型没有兴趣了。这时候,孩子会感觉妈妈真的是对的。

又比如,儿子看到西瓜非要买。家长就可以对他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就能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5、多支持和鼓励孩子,尽量少评价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更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6、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

和孩子沟通交流,尽量不要选在早上,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延后。家长也不要选在和孩子在饭桌上谈严肃的话题,因为吃饭是放松和享受的时刻,孩子通常会容易抗拒。

7、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善意地提醒强过反复的唠叨。比如天气冷,你可以提醒孩子带外套,但切记不要“强迫”孩子带外套。如果他选择不带,当他自己冷了,下次就会注意。只要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决定,你可以表达关怀,但一句就够了,然后尊重他的独立自主。相信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喜人的结果!


编辑 朱晓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