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企华坚集团在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上成效显著,图为埃塞尔比亚华坚工厂的员工食堂。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新篇章。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初步完成规划布局,正向落地生根、精耕细作、持久发展阶段迈进。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将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作为中国排名前五的外经贸明星城市,东莞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承担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又有怎样的作为和担当?
江海浩浩,风云激荡。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时代迈进的东莞,正在为中国构建更深入、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探路。
1成就莞企已在境外设28个驻外机构
“一带一路”涵盖全球63%人口、29%经济总量,西端是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的欧盟经济体,东端是全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未来革命性的高速铁路与重载货车横贯,将串起65个国家的44亿人口。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对要素稀缺、产能旺盛的东莞而言,意义重大。
立足独特的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东莞对接“一带一路”、促进开放发展的升级路线图清晰可见:项目带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展会对接,便利双边贸易往来;畅顺通道,构建“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网络;金融扶持,推动莞企“走出去”;改革先行,推动对接机制创新。
△位于埃塞尔比亚的华坚工厂。
企业是东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园激荡着“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莞企华坚集团向当地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成为最大的出口加工企业,累计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税收200万美元,2028年之前华坚还计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决10万人就业。
截至2016年,东莞全市共有416家企业“走出去”,投资总额约为14.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达13.3亿美元,东莞企业在境外共设立28个驻外机构。
“一带一路”沿线劲吹“东莞风”。广东唯一一个铁路货运(一类)口岸——铁路国际货运物流中心在古镇石龙落户和开放,铁路从这里出发,连接中西亚直到俄罗斯、东欧;水路经由内河至虎门港,出发通往东盟南亚乃至西欧北美。东莞巧妙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带与一路节点之城。
△今年4月,一辆满载着服装、鞋子、电器及配件等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东莞石龙出发,开往俄罗斯卡卢加州沃尔西诺。
2016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11416亿元,总量排名居中国各大城市第五位、广东省第二位,同比增长9.8%;今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为2675.5亿元,同比增长25.4%。2016年,东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金额达2417.2亿元,增长11.5%,占比21.2%。今年一季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进出口金额实现462.3亿元,同比增长32.3%。
去年举行的第三届海丝博览会,推动7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共达成各类签约项目700个,涉及签约资金2068亿元。跨境电商等外向型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去年东莞的国际邮包出口量突破7000万件,跃居中国第四。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超越日本和欧盟,成为东莞第三大出口市场。东莞市商务局研判认为,5年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成为东莞最主要出口市场,外贸增速还将随之大幅提升。
2改革试点陆路和水路“三互”大通关
从总体看,东莞在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开放程度仍不够高,对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全市贸易额比重提升不大;重点项目带动效应不强,推进进度较慢,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带动。此外,出口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有待进一步增加,产品核心竞争力优势亟待进一步确立。
推动高层次开放的实质是高标准改革。这意味着要在东莞全市进行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破除旧有的、与实际不相适应的路径依赖和思想惯性,依靠自我创新,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6海丝博览会上的外国客商。龚春辉 摄
2015年4月和6月东莞市分别在寮步车检场、虎门港启动陆路和水路“三互”大通关模式改革工作试点,被国家口岸办等部门赞誉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外,东莞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流程再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玩具监管的“出口复进口”、网上海关、上门送监管服务等便利化措施。这些改革作为东莞在减轻企业负担、促进转型升级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极大地释放了“外贸生产力”,为外贸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东莞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放管服”改革。突出国际化法治化,以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为重点,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事中事后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推动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机遇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环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已纳入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摊开地图,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区域为核心,背靠大陆面向南海,地处国际航线要冲,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无疑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另一重要桥梁。
△今年4月1日,东莞市道滘镇与澳门等地客商在澳门现场签订八个战略合作项目。
中银国际研究部宏观经济分析师叶丙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通过三地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提升三地的整体实力,发挥三地在硬件制造、商务服务、财务融资、旅游消费等领域特长,这将成为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支点。
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拥有密集和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与深圳的互联网及高新制造业企业、广州的重点大学及研究机构、香港的高端服务业等资源可进行优势互补,是大湾区发展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虎门二桥建设的推进,将更紧密地连接起东莞、南沙、番禺,再加上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以及规划中的莲花山通道等陆续建成,粤港澳地区城市间实现半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效应”逐渐显现。东莞将进一步成为连接东莞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几大港口以及广州、深圳、珠海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外向型制造业重镇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东莞以港口城市为重要牵引力,发展以海带陆、区域合作的经济模式,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建设中。图为东莞港。
东莞新出炉的六大片区规划明确提出,滨海湾新区将加快申报中国国家“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与国家自贸区。作为东莞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滨海湾新区是大湾区中唯一一个待开发片区,未来深水港的开发有望盘活整个东莞外贸企业的出口,使企业成本大大降低,成为东莞乃至广东全省开放发展港口优势的关键一招。另外,这一片区初步定位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海洋产业,成为东莞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和转型升级示范区。
恢宏壮美的“一带一路”,正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东莞理应续写更加精彩的开放发展新篇章。
莞企“走出去”样本
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超0.5亿美元
日前,一个6000多名埃塞俄比亚青年男女用中文唱《团结就是力量》的视频在网络上蹿红,该视频拍摄于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工厂,唱歌的是该工厂雇佣的当地员工。
华坚在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上成效显著,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累计已经超过了5000万美元。2015年开工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
华坚投资埃塞俄比亚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11年,当时的埃塞俄比亚总理来深圳出席大运会开幕式,接见了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并热情邀请张华荣去埃塞俄比亚看看。张华荣随后进行了实地考察,决定在埃塞俄比亚设厂。2012年1月,仅在合作敲定三个月后,华坚集团设立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新厂就正式投产。
△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华坚工厂,工作人员在岗位上有序工作。
张华荣介绍,截至去年底,华坚埃塞工厂已累计出口创汇超过8000万美元,实现利润1000余万美元,累计上缴税收200万美元,解决就业6000余人。
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如何恰当处理与当地雇员的关系成为考量投资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华坚集团在这方面给相关企业树立了一个典范。张华荣表示,当地员工和华坚派过去的员工关系很好,他们很喜欢华坚的派遣干部,除了工作上的往来,大家私下往来也很频繁,也会一起参加当地员工的婚礼。
张华荣表示,华坚不仅仅是尊重当地的文化,当地员工也尊重华坚的文化,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大家的理念、心态、未来的愿景和共同参与的工作和事业,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民心相通。所以,当地员工和东莞总部派遣过去的员工相处才能这么融洽。
华坚在开拓非洲市场方面雄心勃勃,目前累计投资已超5000万美元。2015年4月,同样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开工建设,目前已经累计建设厂房1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8家,整个华坚国际轻工业园预计投资20亿美元,能帮当地解决3万至5万人就业。该基地也是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
文字|郭文君
图片|孙俊杰(署名除外)
编辑|龚春辉
校对|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