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抗战、梁士诒都跟这块牌匾有关!乐平这座家庙有啥来头?

佛山观察

硬山顶、青砖墙、阶砖铺地、木雕屏风门间隔。

在佛山市三水区乐平大旗头村北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家庙——郑大夫家庙。这座庙宇座西向东,是一进院落、三开凹肚乐台式建筑,属于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内部用木板分隔,木板有大量的诗画雕刻,做工精细。而关于这座庙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它始建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大旗头郑氏第八代传人郑芝兰为纪念父亲而建。门匾由后来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所题。

相传,郑芝兰年幼时家境窘迫,父亲郑文刚仅是一名农民,为了让郑芝兰出人头地,可以随亲戚到广州马鞍街青云书院学习,为父则便辛勤劳作,节衣缩食,全力栽培郑芝兰。后来郑文刚积劳成疾,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难以为继。郑芝兰也被迫辍学打工,扛起家庭重担。虽然读书不成,但经过一番努力后,郑芝兰经商致富,为彰感父养育之恩,他为父亲捐五品员外郎大夫衔,并建家廟纪念。

郑芝兰在广州马鞍街青云书院学习的时候,有一位交情颇深的同窗,他就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三水白坭岗头村人)。当时,郑芝兰提出请梁士诒为其家廟题字时,梁欣然应允,挥笔写就“郑大夫家廟”。后来,郑芝兰将梁士诒题写的“郑大夫家廟”及其落款请工匝刻在花岗岩石上作大门楣匾,以图家业兴旺,激励子孙后人。

正如郑芝兰所望,郑家培养出了一位爱国英雄,就是他的嫡孙郑子桂(1900—1952)。郑子桂因从小受家族良好教养熏陶,继承祖辈爱国精神,20岁时便随本村人钟锦添(曾任国民革命83军第1师少将副师长)加入国民革命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任少校军需官的郑子桂,竭尽所能为军队筹措物资,保证部队的抗战需要,支持抗战部队抵御日军侵袭。在日军大屠杀之际,郑子桂穿便衣混在涌出城的人流才脱身幸免于难,大难不死的他碾转回到家乡,当时南海、三水、花都已成为沦陷区,日伪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物资封锁。

而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就是被日军所迫害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这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长达8年之久艰苦曲折的抗日斗争中,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地打击敌人,成为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一支坚强的武装部队。

为了解决东江纵队后勤供给,郑子桂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将自己的祖屋设为中共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点,且在韶关开设樟脑店,以做生意作掩护,并在店内增设联络点,将赚到的钱,都用于资助东江纵队活动和营救被日伪逮捕的革命人士。

所以在当时,郑大夫家庙就已成为东江纵队抗日联络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5月20日,郑大夫家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实至名归”。乐平广府小镇大旗头古村郑大夫家庙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江纵队抗日联络点揭牌启用。据了解,乐平在此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是挖掘古村文化内涵,弘扬革命传统。同时希望为党员群众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提供环境,为广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助力村居发展提供平台。

【撰文】邢俏依

【通讯员】潘少毅

编辑 邢俏依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