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卖鸡调、童谣……江门台山民歌历史远远超乎你想象!

江门旅游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歌曲艺术。江门台山民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理宗时期,至今有近800年的历史。

据了解,台山民歌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的过程中,为表达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像一面历史镜子,反映了台山历代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民俗风情习惯。环境不同,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不同,产生的民歌各类题材和品种也会有所不同。以地理环境来划分,台山可以分为台北片(丘陵地区)、东南片(围田地区、客家地区)、西北片(山区)、西南片(沿海平原区),还有几个海岛和盐区。每一个片区,孕育出来的民歌也截然不同。

台山民歌从创作到广泛流传和加工,均以即兴的口头歌唱见长,世代沿用口头传播的方式传承,具有很强的即兴性,题材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演唱语言贴近老百姓,易唱易懂,唱起来很有亲切感,听起来音韵悠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如,传统卖鸡调,节奏活泼、诙谐,多为叙事性的题材,曲调优美,是最早流行于台山地区的民歌之一。咸水歌是沿海地区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歌曲旋律悠扬婉转,演唱的内容既有抒发个人感情,也有即兴对歌。还有台山童谣,曲式较短,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记,歌曲节奏较为轻快,调式、旋律不受限制。

台山民歌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如果得不到弘扬和传承,可以说是本土文化的一大损失。为了让这些渐渐被遗忘的民歌重新焕发光彩,市文广新局决定把台山民歌作为台山市的代表项目,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把台山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对台山民歌进行挖掘整理,并配上音乐伴奏,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之由原来独唱发展为对唱、合唱、表演唱和小组唱,将台山民歌由民间推向舞台。同时,台山民歌被华侨带向海外,于世界各地广泛传唱。因此,台山民歌又成为台山市海内外乡亲传递乡音、文化交流以及情感维系的桥梁和纽带。

但由于历史原因,跳禾楼、盂兰节等台山民间习俗曾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依附于该习俗的民歌也失去了传承的途径,台山民歌逐渐被淡化。再加上,台山民歌创作演唱者大多数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渐渐对台山民歌失去了兴趣,导致台山民歌传承后继乏人。

台山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挑战,其生存的土壤不断缩减,群众对于民歌的关注在大体上逐渐减少。因此,台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引起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的重视,成立了专项保护小组,对台山民歌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已经走访了汶村镇、白沙镇、上川岛等地方,把当地的民歌歌手演唱的过程拍摄记录下来,供学习参考和传承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做好台山民歌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接下来,文化部门将以培养年轻后备人才为主要工作,搭建艺术展演平台,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传承活动中来。全面恢复台山民歌的创作、表演,加大对台山民歌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保护意识,让台山民歌换发全新的魅力。

来源:百峰网

文:方宝琳 陈舒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