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斗门梨园一代宗师“立叔”

斗门体育

永远的“立叔”  桃李满梨园——弘扬粤剧艺术 薪火代代相传 追忆邝建立师傅

邝建立————(1936年8月初五—2016年5月29)。珠海市斗门区人,原籍斗门镇小濠冲,年轻时在乾务镇木器厂工作。自小天资聪颖,酷爱艺术。打倒“四人帮”后,与他人创立“乾务粤剧团”任导演、主演,演出范围在斗门周边的平沙、香洲、中山、新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培养了一大批对粤剧情有独钟的年轻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厂改制后,邝建立在县城井岸镇谋生,期间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士,于是组织筹建“斗门区个体劳动者协会曲艺团”,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该团名声远播,在两广地区小有名气,经常到茂名的信宜、高州和广州东莞等地演出。在当地,人们尊敬他,男女老幼都以“立叔”相称,是广大粤剧爱好者拥戴的老前辈,大师傅,是一位名噪一方的平民艺术家。

纪念一生为粤剧艺术打拼的平民艺术家邝建立

撰文:金童

乾务一个粤剧艺术家邝建立2016年5月29日午时走了。他原是小濠冲人,在乾务木器厂工作,乾务人女婿,他做戏做得好,乾务人都叫他“斗木立”,在乾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四人帮垮台后,他联合乾务梁国財、梁新智、李子森等粤剧爱好者,在乾务公社武装部负责人梁社福的支持下,成立乾务粤剧团,排练几套剧,走遍了斗门、平沙珠海等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争相观看。

那时侯,我还是年轻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时会到剧团一转,邝师傅百忙中不厌其烦地执手教我。一次,定了平沙村子做戏,饭后,演员正打算去后台化妆,突然间传闻邝师傅在操场上不慎跌倒伤了手,无法上台,师傅饰演的是主角呀!那侧,千百个村民聚集于前面广场等着观看,众人束手无策。这时,邝师傅忍痛鼓励我上台,由于他平日耐心传艺,如同师徒,情急之下,难以拒绝,只好临危受命,演出后,效果还不错,台下的人竟无人得知临时换人。

直到邝师傅搬到井岸跟子女居住,他又在井岸组织斗门区个体劳协粤剧团,剧团克服经济种种困难,坚持到各地的剧院、村落,不拘场合为普罗大众送戏,既将粤剧发扬光大,也为斗门区培养一代粤剧优秀人材。

邝师傅在《搜书院》塑造了一个严正不阿,不畏权势,为人所敬重谢宝老师的形象,在《十五贯》的娄阿鼠、《傻仔洞房》的“傻仔”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快乐的记忆。因此,在各种比赛中,他的演出获得不少的殊荣。

邝师傅一生对粤剧情有独钟,潜心笃志、努力修身,集各大粤剧名家之长,粤剧较为看重的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他都拿得起,一旦进入角色、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能弹会唱、掌板、曲牌、导演样样皆能,真是不可多得能人!

近年来,其演技日臻成熟,在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和表演心得。他的离世是斗门区乃至珠海市粤剧界的重大损失。

永远的师父

———追忆我的师傅邝建立

梁顺华

我出生在有戏曲历史传统的斗门区乾务村。小时候,村里逢年过节都会在祠堂前面的舞台做大戏,我最喜欢趴在舞台边上,听锣鼓的敲打,弦乐的旋律,看那些进进出出威风凛凛的“大佬官”走来走去。

随着年纪慢慢长大,我朦朦胧胧知道这些大戏是“兜木立”带一帮人做的,他是这帮人的师傅。我读小学时我最喜欢的是看戏。那时候电视很少见,全村只有一户人家从澳门带回来一台电视机,男女老少就挤在这人家里一起看电视。我却不去看电视,我去到祠堂看“兜木立”那帮人唱戏排戏。那时候,头天晚上看了戏,第二天早上回到学校,就学台上大佬官的手势舞弄着,嘴里“我——吔吔——呸——”的拿腔作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破坏了早读纪律,老师怎么处分我?你懂的!揪耳朵是标准动作,在课室门外罚站是家常便饭。不过我还是死不悔改。那时候我有一个愿望,像“兜木立”那样做戏。

“兜木立”是我们私底下背地里叫他的名字,当着他的面是无人敢这样叫的。老一点的都叫他“师傅”————我们这里的师傅是技术高的人的意思,就像重庆人把陌生人叫“老师”,是尊敬的意思,也有很多人叫他“立叔”估计这些人和他就亲密得多了。他人长得并不高大威猛,但是绝对英俊潇洒,在戏班里“话晒事”,他说的话无人不听。排戏的时候说说这个,教教那个,忙得团团转。他既是演员,在台上演出,又是导演,纠正其他人的唱腔做手,其他人按照他的做了,唱的唱得更好听了,做的做得更好睇了。难怪大家都叫他“师傅”

那时候,村里有一帮大哥哥大姐姐经常一起演戏。他们在“立叔”的教导下,演什么像什么,舞台上穿上大袍大甲,把脸画的花花碌碌,就是不同的角色。“立叔”什么戏服都穿过,什么脸谱都画过,将军、小生、知府……长大了我才知道,师傅既是导演,指导大家,又是演员,生,旦,净,末,丑,样样皆能,是一位通台老倌。不知不觉中,立叔成了我的偶像!

那时候,村里的哥哥姐姐中有几个跟着师傅学做戏的。这些人中,有王娟,梁少梅,梁小红,梁秀玲,李子森,汤振华等,他们演出古装粤剧《大闹梅知府》,《借亲配》,《大红袍》,《搜书院》,《平贵别窑》,《金叶菊》等传统名剧。他们的演出总是那么多观众,也有不少的拥趸。

1996年我刚高中毕业,那时候有很多同学到井岸找工作,问我去不去。我说不去,舍不得离开家里。其实,我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就是为了跟“立叔”学做戏,完成我童年的一个梦想——像“立叔”那样做戏。

我真是一个幸运的人。就在那年暑假,我到“文娱组”不久,就接到演出任务,乾务剧团得到邀请,要排剧到中山市演出。太高兴了!师傅安排我和梁妙卿拍挡演《万恶淫为首之玉笙怨》和《鸳鸯泪洒莫愁湖》!这是我首场演出,师傅千瞩万致我:“不要怕,要灵活,台上有什么事情自己执生(意思是灵机一动补场,不落遗憾)”那场演出,我的表现不错,受到大家的好评,更加坚定了我对粤剧的喜爱!

后来,师母到了井岸做买卖,工厂破产,师傅也跟随到了县城,我们也紧跟师傅到了县城。师傅联合一帮有共同嗜好的人士成立了“斗门区个体劳协剧团”,我们也跟随该团到处演出。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很幸福很甜蜜。

师父对我的要求很严格,经常指出我这里不足,那里不行。不过,我心里知道“严师出高徒”,师父对我的严格,原来是为了我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让一次演出留下瑕疵。在师父的指导下,在师父一次次的责骂和苛求下,我的演技由原来的懵懂孩童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社团负责人。没有师父的严格要求,那里有我在粤剧演艺上的今天?是师父的严格要求,让我走上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之道。师父的恩典,我没齿难忘!

我毕生难忘的是,2016年5月29日,那天,天塌了,地崩了!5月4日,师父还带我们到马山村演出,可是,离师傅最后一场演出还不到一个月,师傅匆匆抛下我们,到天国去做戏了。我们再也难觅师傅的踪迹。师父呀,你的教诲我们还没有听够,你的演技我们还没有学够,你怎么这样狠心抛弃我们?是我们天生愚笨,学艺不精,让你感到失望了?是我们屡教不改,让你生气了?一定是我们不听话,让你对我们失去了信心……

但是,师傅留下来的音容笑貌,他在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他对粤剧艺术的毕生追求……师傅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师父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弘扬粤剧艺术 薪火代代相传

《桃李满梨园》

——追忆邝建立师傅粤剧折子戏晚会

地点:乾务镇大戏台

(乾北路忠义祠前)

时间: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下午2时曲艺联欢

晚上7时30分折子戏专场!

1, 傻仔洞房   梁顺华  陈凤贤

2,痴梦        区卓新  黄仲爱

3,平贵别窑    盖世英  白石妹

4,残夜泣笺    陈洁颜

5,潞安洲      梁少梅 刘艳芳

6,打 神     周少群(乾务锦添花剧团副团长)

7,锦江诗侣    梁和顺  花可秀

全体学生大合唱(凤阁恩仇未了情)

特邀嘉宾:

斗门区曲协主席:何国雄老师担任司仪

顺德区鸣之声粤剧团长:盖世英团长(文武生)

原斗门县粤剧团长,区老干曲艺班:邝买齐老师

红豆曲艺社长:邝国荣老师

珠海香洲南溪曲艺社长:吴世荣老师

英华粤剧团名誉团长  欧阳日华 (澳门)

乾务锦添花粤剧团长:梁买秾

活动经费:自筹、AA制

晚餐,工作餐

总监:区卓新(江门)

会计:林杰良  出纳:容美婵

剩余款项交师母容妙云管理!

参加人员,自愿报名,晚上10时30分,有中巴送回井岸至北澳止!

有何建议,请至电师母:容妙云13326665572

编辑 蔡如意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