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你的微信朋友圈一定被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刷屏。
由于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历来受到高度关注。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从1266米深海底之下203米—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不为人知的是,可燃冰的成功试采,离不开一家深圳企业,其研制的钻井平台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平台名为“蓝鲸1号”,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蓝鲸1号”海上钻井作业平台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铺路。
成功开采可燃冰的“国之重器”是怎么炼成的?今天,观察君带你去看看。
“杀入”海洋工程产业
高级“打工仔”变成“包工头”
承担此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是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团,是集装箱行业和车辆行业的世界第一,通过收购兼并进入能源化工装备和海洋工程领域。
2008年,中集集团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29.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中集正式进入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业务领域。
许多人对于海洋工程行业并不熟悉,这其实是一个有着每年约3000亿美元产值的新兴战略产业。要迈向世界级企业,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走向高端,因此中集选择了海洋工程作为战略延伸。
自主创新让深圳企业国际舞台话语权越来越大。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主任吴三强说,钻井平台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工艺类设计,最核心的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多年来一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被技术垄断,“中集进军海工初期基本只做工艺设计,源头一改就得推倒重来,成本难以控制”。
吴三强表示,短短几年时间,中集已经知晓设计原理并懂得应对方法,了解了如何去控制成本。
中集海工战略发展部和项目拓展部高级经理潘细录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集有条件深入半潜式平台的前端设计,同时也有了设备造型和采购的自主权,身份由高级“打工仔”转变成了“包工头”。“中集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已成为我国深水平台设计建造先行者” 。
如今,中集海洋工程业务板块是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之一,并始终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中参与全球竞争。作为深水海工装备设计建造企业,中集来福士在建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占全球25%的市场份额。“蓝鲸1号”的研发制造,归功于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
“大国重器”有多牛?
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
这个名字颇具梦幻感的“蓝鲸1号”,到底有多牛?
来看看这组数据:破双项世界纪录,全球最先进超深水钻井平台,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
“可燃冰开采是一个世界难题,其所使用的专业设备非常关键,以往这些设备大都由日韩、欧美等提供,中集此次提供的'蓝鲸1号'代表了一个重大突破。”吴三强说,“蓝鲸1号”确保了开采的顺利完成。
吴三强介绍,“蓝鲸1号”是中集集团自主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井平台。其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是全球最先进半潜式钻井平台。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蓝鲸1号”是中集来福士又一个“交钥匙”项目,完成了从设计到采购、生产、调试至最终交付的总承包建造,并顺利通过中油海安全运营管理体系认证,于2017年2月13日在烟台命名交付,交付后即刻投入作业。
如此“高精尖”的设备,其设计任务仅用了9个月时间,比标准设计周期缩短了3个月。中集来福士采用详细设计和基础设计并行推进的策略,并在项目中首次运用“日清日结、日事日毕”的精益管理,提高生产进度15%。
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介绍,2016年8月16日,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中集来福士公司签署了基于中集“蓝鲸1号”的钻井平台技术服务合同。2017年3月6日23时,中集蓝鲸1号完成运营准备工作,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顺利到达井位。
“这次可燃冰开采所披露出来的能源储量非常巨大。海上平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海上抗风浪、波动、摇摆,平台面临着稳定性、从海底找寻可燃冰等技术难题,这便需要核心装备给予技术支持。”吴三强告诉记者,研制、搭建钻井平台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蓝鲸1号”为例,这一半潜式平台造价达7亿—8亿美元,其中设备费用占60%,历时3年才能顺利交付。“此次可燃冰试采的顺利实施,说明我们的钻井平台经得起考验,在未来国家能源自给过程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
2009年,中集开始组建了自己的设计队伍,在烟台成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年在上海设立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年底,中集又收购了瑞典能力卓越的海洋工程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BTAB)90%的股权,2015年收购挪威海工设计公司Brevik Engineering AS(BE),进一步夯实了海工制造业的基础,设计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在整合优势资源方面很有心得体会。中集是一家非常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布局的企业,我们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南美等地都有生产基地,与全球设计公司、优质部件供应商合作经验丰富。”吴三强告诉我们,将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也是“蓝鲸1号”平台顺利运行的重要原因。
可燃冰商业化后
将让能源产业链站上风口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表示,“蓝鲸1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也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度过了漫长的探索之后,中集海工似乎一下子得到了国家和产业的关注,我们未来争取打造成为海工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潘细录透露,中集海工目前已交付10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和11座自升式平台,这些平台分布在挪威北海、巴西、西非、波斯湾、墨西哥湾、里海、南海等全球主要海洋油气产区作业,手持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中集海工已然成为国内海洋工程平台领域的领跑者。
可燃冰未来的商业化,让能源产业链站上了风口。
“可燃冰开采出来后,如何储存、运输、分销以及最终的气化、液化,都需要相关领域装备进行支持。”吴三强举例,中集旗下的安瑞科便专注于能源装备,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中下游设备供应商,拥有成熟天然气储运及分销的基础设施供应。
“可燃冰与天然气储运的总体原理近似,虽然需要新的技术来适应可燃冰的装备,也需要进行装备的升级改造和适应性调整。但从国内天然气装备市场达到千亿级来看,可燃冰商业化后,市场容量是巨大的。”吴三强说。
【记者】苏梓威 冯善书
【实习生】许琼敏
【策划/统筹】郑佳欣
【校对】郭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