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来自柬埔寨的黄金财已经完全适应了在南方科技大学(下简称南科大)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南科大首批从柬埔寨招收的7名留学生之一,黄金财的梦想是在南科大学好本领,然后继续深造,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一带一路’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发展。”黄金财感叹。记者了解到,南科大今年还将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招收海外留学生。据介绍,南科大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升大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本土化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他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在提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培养人才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更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能够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与7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11所大学建立联系
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感兴趣,黄金财在初中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后进入柬埔寨私立大学扎曼大学(音译)学习金融和银行专业。得知柬埔寨教育部从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中筛选推荐学生去中国深圳的南科大读书,正读大一的黄金财报了名。经过南科大的严格审核、面试,黄金财和另外6名学生获得录取,成为“南科大——柬埔寨奖学金”的获得者,要在南科大度过4年本科学习时光,并最终获得南科大学位。
南科大美丽的校园、诸多的现代化实验室、勤奋优秀的同学等都让黄金财印象深刻。“我原来的大学虽然用的是国际教材,但我们一般学的是概念,没有实验室去做研究。”黄金财说,他起初有点不适应,好在通过学校帮助和自己努力及时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
据南科大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李旭介绍,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学校带他们参观、了解深圳;发现他们起初在学习上有困难,就组织多科教授为他们“开小灶”补习;还开设中文课教他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等。李旭强调,与国内很多大学培养留学生方式不同,“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都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做研究。”
李旭告诉记者,南科大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国际招生方面,今年将加大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招生,计划在柬埔寨、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5个国家,每个国家招收5—10名的留学生。
据南科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依托深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校的深度合作,2015年以来,该校代表团已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南亚7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11所大学,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和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国际化办学实践迈上新台阶。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教中心合作
帮助提升亚非发展中国家大学质量
在设在南科大校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一间办公室,挂着一幅世界地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5个亚洲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乌干达、纳米比亚、冈比亚6个非洲国家被明显标注出来,这是创新中心已经或准备开展合作的国家。中心与这些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主要方式是与当地最好大学结成合作伙伴,通过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对项目国家的大学高管、专业师生、IT人员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输出深圳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当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于2015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8次大会批准,在中国深圳设立,这是UNESCO在全球第10个二类教育机构。该中心获得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依托南科大开展具体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帮助亚非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升大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该中心也是南科大国际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管道和平台。
去年9月,南科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与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合作举办信息通讯技术能力建设研修班,针对柬埔寨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为15名研修者量身定制了11天,涵盖多个模块的优质课程。今年8月,南科大和创新中心还将举办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训班,为来自亚非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学高管、教师提供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国际最新成果、先进案例、分享中国高等教育经验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李铭透露,该中心正在牵头,由中国若干企业家赞助并参与,在一些亚非发展中国家建立智慧教室,“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当地的课堂质量,同时通过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方式,解决当地一部分人无法进入大学学习的难题。从而解决教育大众化的问题。”
【延伸】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本土化人才短缺难题
深圳高校应发挥重要作用
走访一些亚非发展中国家并与当地深入交流,李铭观察到,近些年,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频繁,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共同的难题,即本土化人才从何而来?他举例称,深圳地铁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承接运营一条轻轨,就遭遇当地本土人才紧缺的问题,“少量的高级人才可以带来深圳培养,但更多的人才还是需要当地的教育输出,这也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但现实是部分亚非发展中国家大学质量不高、培养能力不强,难以培养支撑该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中级人才。
李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本土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他表示,南科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希望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在线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当地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甚至是合作为中资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来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后面临的本土化人才短缺的难题。这也在某种意义上为这些亚非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李铭认为,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应该积极、主动扮演重要角色,“深圳在国际化的路径中,怎么和‘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深圳要真正成为国际化城市,不仅需要企业输出、项目输出,同时还需要教育输出、文化输出,在国际上发挥自己更大的影响力。
他同时指出,深圳的大学应该把国际化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志向,这样才能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定位相吻合。一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在一些学科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另一方面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培养等作为己任,“来体现我们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深圳发展30多年,它应该在中国各个城市中率先、更深入地介入国际经济、国际社会,体现中国的国际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李铭说。
【记者】孙颖
【见习记者】 祁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