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家拳、剪纸等非遗项目展演!三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启动

南方+ 记者

5月18日,佛山市三水区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醒狮、侠家拳、佛山剪纸等非遗展演精彩纷呈,民间藏品展、佛山剪纸等文化展览丰富多彩,吸引本地和周边城市众多艺术家和本地市民参与其中。

三水非遗项目侠家拳传承人刘浩荣的侠家拳、侠家枪套路表演。

◎展演活动丰富,文化遗产展光彩

“咚咚咚,锵……”热闹的锣鼓声吸引了众多市民到来,广东醒狮传承人刘汉庭带领一众弟子表演的醒狮、武术,三水非遗项目侠家拳传承人刘浩荣的侠家拳、侠家枪套路表演博得阵阵热烈掌声。

在三水区博物馆活动现场,市民不仅欣赏到精彩的醒狮、侠家拳表演,还可以品尝到本地美味小吃——蛋散、萨琪玛,西南酒店的萨其马在去年入选三水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能现场体验、参与颇具传统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观赏艺术气息浓厚的佛山剪纸作品;还可以参观三水本土收藏家藏品展,在精彩的非遗展演和多彩的文化展览中,一睹传统文化艺术工艺之精美,见证了大师的技艺之精湛,循着岁月的痕迹,回味一段历史。

整个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市民不仅可以得到味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还具有极强的艺术气息熏陶,让到场嘉宾、观众及学生获得较好的现场体验。“一般大家听到‘文化遗产’都会觉得是比较沉闷的事情,但今天的活动很丰富,不仅有非遗的展演、现场剪纸展示等,还将文化体验结合到美食品尝中,很吸引人。”本土艺术爱好者周女士认为,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人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展览多彩,让市民大饱眼福

启动仪式上,三水收藏家严德荣先生向三水博物馆捐赠漆器藏品,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主任黄程、艺术总监杨小燕、剪纸传承人邓春红代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向三水区博物馆捐赠陈永才、陈嘉彦、邓春红合作的《佛山风情》剪纸作品。

三水收藏家严德荣先生向三水博物馆捐赠漆器藏品。

据悉,一直以来,三水区博物馆都没有漆器藏品,严德荣本次不仅向博物馆捐赠了漆器藏品,也带来了自己珍藏数十年的漆器、铜器、木雕等门类的近90件藏品举办“真贾轩”藏品展,填补了三水区博物馆的一块空白,让观众大饱眼福。

今年70多岁的严德荣从20岁起便开始爱上收藏,曾穿着补丁衣服,不惜举债买藏品。在他看来,每一件藏品都是物化的历史,它们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承载着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艺术工艺。他希望,以展交流、以展会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

“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剪纸。”西南街道十二小四年级学生梁峰莹说,原来剪纸怎么多学问,很想学一学。在“中国梦•乡土情”——佛山剪纸艺术作品展现场,佛山剪纸传承人现场表演剪纸技艺,吸引了大批参观的学生。

剪纸传承人邓春红与学生一起表演剪纸。

佛山剪纸传承人邓春红从小跟奶奶学剪纸,2002年开始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学习专业剪纸,并成为非遗传承人。她介绍,佛山剪纸艺术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手法采用剪和刻两种形式,以铜凿剪纸最有代表性。内容是喜庆吉祥、驱邪纳福等主题,是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历史的重要依据,且具有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

◎新增区级非遗项目5个、非遗传承人3名

今年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系列活动将持续到下月中旬。

今年,三水区新增5项非遗项目,西南抽油、西南米醋、明昌鸡仔饼、南山五彩陶釉、乐平大包入选三水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三水非遗名录项目将增加到7批28个,其中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9个。

市民现场品鉴三水区非遗项目西酒萨其马。

同时,侠家拳传承人刘浩荣、三水玉雕传承人钱景笙、三水龙舟制作传承人李保安将入选2017年三水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水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将增加到16人。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代表着历史文化,传递着民族自豪感、成就感。”三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区文联主席陈畅说,今年三水区博物馆整理三水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系列展览,这次举办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水、认识三水,从这些活动中寻找三水的根,三水的魂。

市民参观“真贾轩”藏品展。

三水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的这个时候三水都要在博物馆内举办内容丰富的活动向市民推广和宣传本土文化,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动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相关负责人,中国书协香港分会执行主席岑寂秋、著名演员鲁牛、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范宝龙等出席了活动。


■记者手记

融入非遗元素 助力文旅新发展

自三水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以来,三水本土美食文化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入选区级非遗名录的五个项目中,有四个项目与“吃”有关,分别是西南抽油、西南米醋、明昌鸡仔饼、乐平大包。

实际上,三水的非遗项目中,还有不少美味的食物。其中,“三水美食”就被列入三水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分为三水河鲜、风味小吃和田基美食。“十大河鲜”中的龙脷、鲈鱼、鲟龙、桂鱼等产于三水的江河流域,成为三水河鲜最为知名的菜肴;三水田基美食则以蜇子、龙虱、桂花蝉等美味佳肴闻名;风味小吃中,西南酒店点心蛋散、萨琪玛和众城美食的碌起煎堆作为非遗项目的子项更是受到市民热捧。

非遗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融入生活。民以食为天,美食作为“吃喝玩乐”第一位,无疑是非遗融入生活最为有效的一类,也是最容易实现活化的一类。西南酒店点心“孖宝”蛋散、萨琪玛自从入选非遗项目后便开始尝试探索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通过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先后走入区内外旅游文化节、深圳文博会进行展销,不断扩大非遗项目的市场知名度。如今,三水点心“孖宝”蛋散、萨琪玛不仅是三水人的心头好,更在广佛地区拥有一众粉丝。

非遗项目作为一个地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力因素。如今,三水非遗美食在区内外各类大型文旅节庆活动上频频亮相,如乐平大包助力乐平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成为吸引人流、聚集人气的重要因子,为三水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带来新的发展动能。

三水从2007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至今共建立了7批28个项目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公布了16位区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三水通过不断加大力度,成立专项扶持资金,创新工作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推介工作深入发展。其中,非遗项目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无疑是非遗项目保护、活化最好的方式。

【记者】张秀蓝

编辑 刘丹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