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来治愈你:深圳有这样一群“狗医生”

晶报

 与“狗医生”熟悉起来的小朋友,开心地给狗狗梳起了毛。

孩子尝试抚摸“狗医生”。

看着面前的“狗医生”那双充满善意和信赖的大眼睛,4岁的自闭症男孩小皑终于克服了心中的恐惧,小心翼翼地从自己的世界中探出“触角”——他伸出手,轻轻摸了摸“狗医生”身上柔软的卷毛。这是5月13日下午,发生在紫飞语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梅林中心的一幕。

深圳有一群狗狗,不仅仅是在主人怀里撒娇的宠物,它们还有着另一重身份——“狗医生”。它们当中,有的留过“洋”,有的流过“浪”,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始终充满着对人类最大的善意和信赖。10年来,“狗医生”背负着“爱的使命”穿梭在都市里,多次走进深圳的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自闭症儿童治疗机构、学校,叩开那些脆弱的心灵之门。

面对“狗医生”的友善

他们终于敢伸出手

5月13日下午2时20分,高大威武的金毛寻回犬“爱玛仕”,和机灵活泼的贵宾犬“多多”,在各自主人的带领下,走进了紫飞语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梅林中心的教室,一节特殊的“狗医生”课开始了。

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症状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恐惧与外界交流。“狗医生”能否叩开孩子们这扇脆弱的心灵之门呢?

这次接受“狗医生”课程的3个孩子,都是3-4岁的儿童,其中男孩小皑和小铭有自闭症倾向,女孩小玲发育比一般孩子迟缓。当两名“狗医生”进入教室后,小玲很开心地上去抚摸身形娇小的多多,两个男孩则分别躲在康复中心老师和妈妈身边,不敢上前。

第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熟悉“狗医生”。狗主人命令“狗医生”趴在教室中间,协助志愿者鼓励孩子们上去抚摸它们。小皑一直躲在妈妈的怀里,当妈妈把他抱到“狗医生”面前,拿起他的手去抚摸狗狗时,首次见“狗医生”的小皑却连连后退,甚至挣脱了妈妈的怀抱,跑到角落里。

另一个男孩小铭因为之前上过“狗医生”课程,显得比小皑要大胆一些,在志愿者和老师的鼓励下,他慢慢地上前摸了摸狗狗。看到小玲和多多玩耍,发出一阵阵笑声,小皑也开始认真注视起眼前的“狗医生”。这时,狗主人不失时机地让两名“狗医生”卖了个萌:爱玛仕给孩子们表演了接球游戏,多多表演了如何灵活地接住抛出的零食……

看着看着,小皑慢慢不那么抗拒了,他蹲在体型较小的多多面前看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碰了一下多多柔软的卷毛,又迅速把手缩了回去——好像蜗牛从厚厚的壳里探出柔软的触角,小心翼翼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别怕,它们都很听话。”志愿者在旁边鼓励孩子们:“要不我们先牵它们走一走,好吗?”

“狗医生”在主人的带领下,慢慢在教室里兜圈子。小皑起先默默地牵着长长的牵引带,远远跟在后面。转了几圈后,他主动靠近爱玛仕,摸了摸它的后背。

儿子开始主动和“狗医生”互动了!小皑的妈妈看到这一幕时,非常激动。

终极难关:

“请你学会信任我”

鼓励孩子敢于伸出手给“狗医生”喂食,是这次“狗医生”课程中的“终极难关”。“狗医生”能融化这些孩子心中防备的冰墙,和他们建立起信任吗?

为了让3个孩子不那么害怕,志愿者先安排他们喂体型较小的多多。孩子们用毛巾擦干净手,把狗零食平摊在手心上,伸向狗狗……一个,两个,三个,孩子们顺利过关!

等到喂食高大威武的金毛爱玛仕时,出现了小波折:第一次上“狗医生”课程的小皑,十分抗拒喂食的举动。他不敢把零食放在手掌,而想用手指拿着零食来喂,现场的志愿者及时引导他改正这一错误的动作——虽然“狗医生”是经过考试的,但这样的喂食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一些比较贪吃的狗狗误伤手指!

好几次,小皑虽然已经把零食拿在手中,但爱玛仕一靠近,他就想躲开,把零食扔到了地上。看得出,小皑的内心还是很想接触爱玛仕的,妈妈及时安抚小皑后,他又回去再尝试。

爱玛仕始终静静地看着小皑,好像在说:“相信我,我不会伤害你。”志愿者把小皑抱在怀里,轻轻托着小皑的手臂,让他打开手掌,放上狗零食。只见爱玛仕柔软的舌尖从小皑的手掌上轻轻滑过,零食就消失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柔触碰,打开了小皑的心门,让他忘记了恐惧。

这节课上,3个孩子都克服了内心的抗拒,开始和“狗医生”接触和交流,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以至于后来,他们特别喜欢大个子金毛爱玛仕,争相抚摸它的金色长毛。反倒是一开始受宠的小个子多多,竟有点被“冷落”了。

“‘狗医生’课程的核心其实并不是治疗,而是辅助交流。很多自闭症的孩子都不愿与人沟通,而‘狗医生’就是帮助他们沟通交流的一个桥梁。希望通过和‘狗医生’的接触,可以帮这些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心门,鼓励他们和别人进行接触和交流。”现场一位志愿者对记者说。

能当“医生”的狗狗,

“天性就要充满阳光和善意”

下课前,3个孩子和“狗医生”的接触更多了,可爱的小手在“狗医生”身上不停地抚摸。记者看到小铭在抚摸爱玛仕时,手指几乎快要碰到爱玛仕的眼睛,爱玛仕仍一动不动,没有反抗或躲闪。这时,志愿者及时阻止了小铭:“狗狗喜欢被抚摸毛毛哦!”

“我们的‘狗医生’都是百里挑一的,它们天性必须非常温顺、服从,不会对人类做出任何攻击行为,可以放心地让儿童和老人与它们互动。”亚洲动物基金的工作人员陈敏婕告诉晶报记者,天性就充满阳光和善意的狗狗,才能胜任“狗医生”的工作。

“‘狗医生’探访是一个完全义务的动物辅助治疗项目,由亚洲动物基金在中国内地独资成立的分支机构——亚动咨询负责组织。我们选拔性格温顺的狗成为‘狗医生’,去医院慰问病人、去老人院看望长者,去特殊学校跟孩子们玩耍……”说到“狗医生”的选拔,陈敏婕介绍说,早在1991年,香港就发起了“狗医生”项目,2004年起陆续拓展到成都、广州、深圳,目前这三地在职的“狗医生”已超过100名。

如果想让自己的狗狗成为一名“狗医生”,除了要满足狗狗身体健康、性格温顺、对人友善、同主人共同生活超过半年、已注射传染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绝育、办理养犬登记证等条件外,还要接受面试选拔。

“医生狗”的面试选拔,对狗狗是一个严格的考验。考官会模拟特殊儿童玩耍时的动作,比如他们喜欢狗狗却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会揪狗狗耳朵、扯毛、拉尾巴等。考场上的狗狗如果面对这些比较用力的动作,依然表现出淡定和对人的信任,没有任何攻击行为,狗狗就可以过关,反之则会被淘汰。

此外,考官还要考验狗狗对嘈杂声音和食物的态度,比如先给狗狗喂一个食物,然后又突然抢走;猛地摔个东西,看狗狗反应……如果狗狗表现得十分惊慌,或者是做出攻击姿势,也要被淘汰。

最终,大部分报名的狗狗会被淘汰,剩下温顺友善、镇定轻松、没有攻击倾向、乐于接受陌生人接触的狗狗,才能通过面试。合格的“狗医生”很多时候在于狗主人对狗狗的培养,平时多带狗狗出门跟别的狗狗或者陌生人、陌生环境接触,这有利于训练它们对环境的较强适应力。

人,需要狗狗的陪伴;

狗狗,需要人类的善待

一位老人抱着小巧的“狗医生”-吉娃娃妮妮开心地笑着,脸上的皱纹像绽放的花朵。

亚洲动物基金的工作人员冯冬梅还记得,2007年3月14日“狗医生”第一次探访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的情形。当时去的是一大一小两名“狗医生”,小的是吉娃娃,叫“妮妮”;大的是金毛,叫“海伦”。

那天,福利院有30多位老人接受了“狗医生”的探访,很热闹。由于妮妮是小型犬,聪明可爱,十分讨喜,老人们轮流抱着它玩。而海伦体型较大,就陪老人们散步。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老人们还给狗狗梳毛、喂食。

在“狗医生”陪伴儿童时,孩子们在克服害怕、抗拒心理后,就会开心地跟“狗医生”玩耍。但让志愿者们感触更深的是:老人家在接受“狗医生”陪伴的同时,内心其实更渴望能有个人能陪他们说说话。

“每次活动,我们的狗主人和志愿者都会参加。发现老人们更渴望有人陪聊天后,大家在探访活动中就会主动地陪老人多聊聊。一般会聊聊他们养过什么动物啊、喜不喜欢狗狗啊,也会选择一些老人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聊他们的家乡、年轻时的事情、喜爱的电视节目……”

多次参与“狗医生”探访老人活动的陈敏婕告诉记者:“老人们内心其实非常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每次我们走的时候,他们都恋恋不舍。这也提醒我们这些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多关心一下远在家乡的父母,哪怕多打几个电话,发几条微信,听他们啰嗦几句,也是好的。”

对生命只有短短十来年的“狗医生”来说,同样也要面对生老病死。十几年过去了,深圳很多“狗医生”已经退役,有的已经去世。但它们“爱的使命”并没有就此终结,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非常乐意让自己的狗狗加入到“狗医生”的行列中来,接力和传递“狗医生的使命”。

在采访结束时,“狗医生”多多的主人闫鹰鹰对记者说:“多多现在已经10岁了,已经步入狗的老年期了,它当‘狗医生’的时间也许不会很长了。我希望多多还能继续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和温暖,也希望人们能够转变观念,善待我们的动物朋友。”

“狗医生”爱玛仕。

对于深圳的“狗医生”来说,天生自带阳光属性的金毛寻回犬爱玛仕是个“新兵”——3岁半的爱玛仕,2016年才加入“狗医生”的队伍。然而,爱玛仕可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海归狗医生”呢!

据爱玛仕的主人刘心怡女士介绍,爱玛仕是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开始饲养的。在养育的过程中,她发现爱玛仕不仅有金毛寻回犬的聪明、服从等特点,还特别温顺、懂事,从不会发脾气。

爱玛仕1岁的时候,刘心怡让它参加了美国医疗协助犬的考试和培训。爱玛仕接受了服从、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并被定位为创伤应急障碍治疗类医疗协助犬。

“经过训练的医疗协助犬,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能力。爱玛仕服务的人群是一些受过创伤、残疾、年老的人群,它的主要任务是陪伴和安抚。比如它陪伴的人做噩梦了,爱玛仕就能从对方的心跳、呼吸感受到,并及时把对方叫醒,它还会帮老人开关电梯门呢!”说起自己的爱犬,刘心怡眼中满是骄傲。

随着学业结束,刘心怡带着爱玛仕回国了。当然,爱玛仕回国之后也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了“狗医生”考试。因为它天生的温顺与服从,又有医疗协助犬的工作经历,很顺利就通过“狗医生”考试,正式开始为深圳市民服务。

回到深圳后,爱玛仕好几次到深圳社会福利中心探访老人。“有的老人看到爱玛仕的大个头,一开始会有点怕,后来觉得它特别听话,就主动过来摸一摸,或牵着它散散步。”

在参与“狗教授”的服务,到学校和幼儿园探访小朋友的时候,面对活泼孩子们的抚摸拉扯,爱玛仕也一直保持着好脾气,倒是旁边的义工不时帮它解围。“其实孩子们心底里更喜欢温顺的大型犬,因为它们更有安全感。”

刘心怡觉得,爱玛仕的潜意识里一直背负着帮助人的使命——“再累,它也会陪伴服务对象到底,不离不弃。遇到别人的冷漠和拒绝,它不会沮丧,会用善意去打动别人。”

小朋友与“狗医生”多多握手。

“收养多多之前,它被卖到餐馆里,差点成了狗肉煲。后来机缘巧合,被我收养了,一晃已经8年多了。”“狗医生”多多的主人闫鹰鹰回忆说。

多多是贵宾和比熊串种的狗狗,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圆鼻子、棕色的卷毛,像个大公仔。因为外形可爱、性格乖巧,特别受孩子们欢迎。

“我还记得,刚带多多回家时,它身上的毛都结成一块一块的,可怜兮兮的。”闫鹰鹰推测说,当时多多应该是和原来的主人走失了,流浪过一段时间。当“流浪狗驿站”的义工发现多多时,它正被关在南山一家餐厅后厨的笼子里。多多被救后,闫鹰鹰领养了它。在悉心的照顾下,多多很快恢复了健康和快乐。

和多多相处下来,闫鹰鹰感到:虽然流浪过,还面临险些被宰杀的命运,但它没有失去对人类的信赖。不仅如此,多多还天生好脾气,对人十分友善,有时甚至能听懂人话。

2010年,闫鹰鹰试着带2岁的多多去参加“狗医生”选拔,多多顺利过关。“时间过得真快,多多现在已经当了7年多的‘狗医生’了!”

“狗医生”的背后,有着狗主人的默默付出。7年多来,闫鹰鹰带着多多一起穿梭于深圳各大养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参加了80次探访活动……2014年,她获得了“狗医生”项目的“义工之星”。

让闫鹰鹰印象最深的一个探访对象,是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遇到的失明孤儿悦悦。悦悦当时3岁,是个漂亮的女孩。因为看不到,所以对“狗医生”相当紧张。当其他孩子围着“狗医生”亲亲摸摸的时候,悦悦把双手紧紧背在身后,躲在一旁,让人心疼。

闫鹰鹰带着多多走到悦悦身边时,悦悦很惊恐和抗拒。闫鹰鹰没有放弃,过了一会,她又带着多多来到悦悦身边。在老师的配合下,闫鹰鹰拉住悦悦的小手,让她放松试着去摸多多柔软的毛。慢慢地,悦悦开始接受多多,还主动和闫鹰鹰说话,脸上也有了笑容。活动结束时,悦悦已经敢牵着多多去散步了。

“我们一起照张相吧!”闫鹰鹰对悦悦说,悦悦愉快地答应了,还主动抱起多多,靠在闫鹰鹰怀里。“虽然悦悦看不到照片,但我想让她知道:这个看不到的世界其实是很温暖的!”


编辑 李注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