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牌坊秀丽湖牌坊“长一样”,莫非是孖宝?

广州日报

昨日,来自广州的游客谭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和朋友来到佛山游玩,发现佛山祖庙门口的牌坊和中山公园秀丽湖牌坊十分相似。“一般来说,牌坊各式各样,甚少有相同的。这两个牌坊到底是‘双胞胎’,还是其中一个是仿制品?”谭先生问。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两处牌坊确实如同“孪生兄弟”,长得十分相似。对此,记者采访了解到,原来,“祖庙”牌坊和“秀丽湖”牌坊原本位于栅下崇庆里的“参军李公祠”内,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后来分别迁建到祖庙和中山公园。两座牌坊均于1991年被公布为属于佛山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

祖庙、秀丽湖

两牌坊“长一样”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祖庙和中山公园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近日,来到佛山的谭先生与朋友去逛了祖庙和中山公园。在中山公园内游玩一番,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秀丽湖牌坊让他眼前一亮,“为何这个牌坊和祖庙的牌坊如此相似?”谭先生有些疑惑地问了身边的朋友。面对如此问题,谭先生的朋友也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为此,谭先生致电本报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谭先生表示,两座牌坊风格和形态大体一致,只是在若干处有细微差别。“祖庙牌坊的屋檐处类似瓦脊公仔,似乎要比秀丽湖牌坊要多些。”谭先生称,屋檐处的装饰应该是区别两者的主要标识。除此之外,祖庙牌坊似乎也看起来要大一些、要新一些。“这两座牌坊是不是有着很深的渊源?”电话那头,谭先生问道。   

与谭先生有同样疑惑的还有来自东莞的邓小姐。“一次来佛山与同学聚会后,听闻中山公园景色不错,便带着孩子来到了中山公园。”邓小姐称,当时对精武会和秀丽湖牌坊印象颇深。后来由于专业使然,在一次上网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祖庙的牌坊竟然与秀丽湖牌坊一样,“真是不可思议!”邓小姐说。

●走访:

祖庙、秀丽湖两牌坊如同“双胞胎”

在接到游客反映的情况后,记者专门来到祖庙和中山公园走访和对比。

昨日下午,在祖庙景区,不少游客在祖庙正门的牌坊下合影留念。该牌坊耸立于祖庙的大院前门,以其古雅壮丽的外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在此合影,该牌坊也成为了祖庙外景的标志。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先生说,祖庙牌坊也算是佛山的地标,带朋友来佛山玩,肯定会到祖庙一游。不过,对于祖庙牌坊的来历,不少受访市民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是一直以来都在祖庙。

在中山公园,记者来到秀丽湖片区,可以看到“秀丽湖”牌坊和祖庙门口的牌坊确实是“如出一辙”,像是“双胞胎”兄弟一样。

记者观察发现,祖庙牌坊和秀丽湖牌坊均是石柱撑起红色横梁以及绿色琉璃瓦,形态结构相仿,石柱上布满小孔,似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过,两个牌坊略有不同,比如祖庙牌坊上写“祖庙”二字,秀丽湖牌坊上写“秀丽湖”三字;祖庙牌坊经过修缮外观较新,秀丽湖牌坊则略显残旧,颜色有点褪去,横梁也有些裂纹;祖庙牌坊在平地安放,秀丽湖牌坊则由两个底座撑起,显得更加高大,但实际上两者主体结构大小差不多。

●揭秘:

两牌坊同出一处 始建明代崇祯年间

祖庙景区讲解员告诉记者,祖庙牌坊和秀丽湖牌坊其实原名都叫“李氏牌坊”,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从外观上看“一模一样”。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史料的印证。

据1992年出版的《佛山文物》记载,“李氏牌坊”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原本位于栅下崇庆里的“参军李公祠”内,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李参军,即李舜儒,是佛山名人李待问之兄,因公祠内同时祭祀李待问,所以有两个相同的牌坊。 

1960年,祖庙开辟大院,在祖庙路一侧设正门,迁建李氏牌坊中的一座作为门楼,命名为“祖庙”牌坊。同年,中山公园建成后,李氏牌坊的另一座迁建秀丽湖畔,命名为“秀丽湖”牌坊。两座牌坊均于1991年被公布为属于佛山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李氏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通面宽6.2米,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 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的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脊上还有红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加以修饰装点,更显其匠心。

●关注:

为何佛山地标建筑多相似?

不仅是祖庙、秀丽湖两座牌坊“长相一样”,佛山还有不少地标性建筑也是如同“双胞胎”。岭南天地相信不少人都去过,而如今升平路上正在建设的国瑞升平悦世界与岭南天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25年前,作为亚洲地区第一座拉索大桥,西樵大桥以超前的设计理念,成为北江上的靓丽风景线。随着佛山城市经济的发展,龙湾大桥、石湾特大桥等跨江跨河的大桥也由此诞生,它们身上大都有西樵大桥昔日的影子,和西樵大桥一样同为“牵手桥”。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这与佛山独特的岭南水乡环境以及岭南文化所决定的。镬耳墙、雕花窗、趟栊门、长街……独特的岭南文化决定了佛山建筑的基因,而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为了记住老佛山的旧貌和大家的乡愁,建筑开发的建设必须保留着原来的影子。而“牵手桥”的建立则是因为佛山独特的岭南水乡地理环境所决定,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斜拉桥设计并不是因为功能有所不同或环境条件原因,主要是考虑美观。”几位桥梁建设工程师纷纷表示,佛山属于水乡地理环境,有的江河较宽,自然需要斜拉桥这样的设计结构。

●延伸:

佛山还有哪些古牌坊?

记者了解到,佛山古牌坊包括灵应牌坊、褒宠牌坊、“慈悲宫”牌坊等十余座牌坊,多为明清时的建筑,现多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在祖庙孔庙花园内,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清初时为庠生梁持璞建。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一百零七岁,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1960年开辟祖庙公园时迁建于孔庙之东侧,1981年再迁建至孔庙北侧现址,因旧龙凤板已失,遂将正反面题额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构思巧妙,雕工精致,今已成为孔庙花园的主要景点。  

“节孝流芳”牌坊

“节孝流芳”牌坊在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龙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迁建于现址。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该牌坊高大俊伟,气魄不凡,成为祖庙的配套文物古迹。  

仁寿坊

仁寿坊在三水河口红城乡察院街北端,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砌筑。各门楣嵌有石碑,正中书“仁寿坊”三字。明代万历四十二年,知县闵之闻经本县父老、名流推荐,选出当时已故百岁老人李开,上报广东省藩台、臬台两司批准,由乡绅里老捐资为其建牌坊。

李开,字兆启,是旧时三水县洲边人,生于明嘉靖年间。他一生淡薄功名,闲居乡里,家道富裕。生平养恬守朴,乐善好施,对贫穷无力婚娶、殡葬者,均乐于帮助。遇到灾年,常又带头赈济灾民。死时实为九十八岁,依时俗,称其为百岁老人。

“良二千石”牌坊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

牌坊高7米、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正面上刻,“恩荣”二字,下方是“良二千石”四字,牌坊背面刻“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四川夔州府知府前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江西樵州府临川县知县,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钦差督理浙江北新关税务,户部郎中,赠兵部左侍郎崇杞府县乡贤朱壤”。

【记者】刘鹏飞  黄健源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