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金贝、龙须菜“2007”是怎样炼成的?南方+现场直击

南方+ 记者

5月12日,《南方日报》A06版推出《推动“新工科”建设助力广东创新发展》一文,整版报道“汕大模式”,其中提到2015年7月,汕大“化学与材料学”“感染性疾病研究与防治”“绿色海洋产业技术学科群”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为粤东地区的唯一入选高校。

建设三年来,这三个学科目前发展如何?今天,南方+记者有幸来到汕头南澳岛,在“绿色海洋产业技术学科群”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广东省首个海洋科学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的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记录南澳金贝和龙须菜的养殖情况。

前往研究所的途中,沿途村民将龙须菜铺在路边晒干。

在室内养殖基地,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实验站站长陈伟洲向记者们介绍汕头培育龙须菜的过程。自2000年成功将龙须菜引种至南澳后,如今龙须菜栽培成为南澳岛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在福建沿海开展龙须菜的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并形成20多万亩的养殖规模。

陈伟洲老师向大家介绍龙须菜。

专家展示名为“海葡萄”的海产品,可以摘下来直接吃,口味略咸,海水的味道。

龙须菜“2007”,则是汕头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培育的又一个国家水产新品种,该新品种解决了龙须菜栽培产业中的优良苗种供应和琼胶原料质量问题,目前在汕头市南澳县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2万亩,年均纯利逾4000万元,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随后,南方+记者随船出海看看南澳金贝的养殖情况。

不远处就是金贝的养殖场,我们乘船出发。

“南澳金贝”的养殖场有150多亩,图中黑色浮球下面挂着养殖的金贝笼子。

实验站的研究生将养殖金贝的笼子打捞起来。

汕大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郑怀平教授告诉记者,2015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成为汕头大学自主培育出的第一个国家水产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

“南澳金贝”每笼共10层,每层养殖的金贝个数约15-30个。

图中金贝由于处于稚贝期,一分钱硬币大小,尚需要12—15个月去成长方可上市。

“南澳金贝”新品种具有颜值高、营养高、抗性强三大优点;经过近6年时间的潜心研究,“南澳金贝”育苗及养殖技术日益成熟。郑怀平教授说,目前,“南澳金贝”已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广泛推广,近三年累计养殖总面积4.9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近16.5亿元。同时,研究团队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南澳金贝”推广到马来西亚,作为马来西亚沙巴州婆罗洲扇贝公司的主养品种,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

图中所示金贝已经长大成型,金黄色的贝壳与贝肉,不愧是颜值高的扇贝。

南方+记者了解到,近五年来,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9项,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108项。“龙须菜新品系选育与栽培”、 “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系培育技术”、“青蟹病害综合防控及健康养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成果在粤东得到成功推广应用,每年为地方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创造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如何为地方产业服务?敬请期待《南方日报•汕头观察》的特别报道!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