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你了解多少呢?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桂城君介绍一位
从桂城平洲走出来的粤剧名伶
“七姐” 林锦屏
“
林锦屏,享誉省港澳的粤剧花旦名伶,今年70岁了。出生在南海桂城平洲粤剧世家的她,要为桂城文化站录制一辑粤剧口述史影像资料,今后将在“南海平洲粤剧文化资料陈列室”循环播放。
佛山被称为“粤剧之乡”,而桂城平洲,在坊间则有“粤剧摇篮”的美誉。
”
家传
☆父亲教给她半首粤剧
对于粤剧艺人,林锦屏认识很深,情结也很深。她出生在南海平洲的一个粤剧世家,父亲林超群是粤剧界知名的男花旦,大姐林小群也是名满海外的正印花旦,大姐夫是“八和之宝”金山和的儿子、粤剧界知名小武生白超鸿。她是家中的小女儿,排行第七,粤剧界里,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一声“七姐”。
林锦屏生活照
林锦屏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带着一家人在广州工作了,但她对于家乡平洲的印象却异常清晰,每年寒暑假,林锦屏全家都会回到平洲的祖屋,兄弟姐妹们一起在街头巷尾玩耍。林锦屏回忆,6岁多刚上小学的时候,林超群拉着二胡教她和六姐学唱粤剧《燕子楼》,才学好前半首,父亲就去世了。
比她年长14岁的姐姐林小群当时已经是广州知名剧团里的正印花旦,演出不断。她便常常跟着大姐出入戏班和舞台,“她上台表演,有时我就在台下看,有时就在后台拿着戏服、头饰玩”。
也许是少女的爱美之心,也许是家族渊源的耳濡目染,林锦屏爱上这项家族传承的岭南艺术。
入行
☆现代声乐与传统粤韵碰撞
1958年,林锦屏刚满11岁,遇上广东粤剧学校首届招生,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她报了名,并且顺利考上了。她认为这得益于家族遗传的“粤剧基因”。
一个出色的戏曲演员需要全面掌握唱、练、造、打的演出技巧。对此,当时年纪轻轻的林锦屏下了不少苦工,以至于60年后的今天,她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每一天的课堂生活。
入学3个月以后,林锦屏有了第一次演出的机会,她和同学搭档演出了自己的第一场粤剧《凤仪亭》,成为了当时粤剧界最小的正印花旦。
变声期结束后,林锦屏接受了正统的西方声乐发声训练。然而,传统粤剧不仅讲究音色,更讲究唱腔上独特的韵味,林锦屏便开始吸收名家的唱腔:红线女“红腔”吐字玲珑、清脆响亮,大姐林小群的腔调委婉悠扬、玉润珠圆,曲艺界誉为“子喉王”的谭佩仪有着矜贵、优雅的“女伶”韵味。她巧妙地把粤剧优美的传统特色与科学的发声方法融合,加上她的嗓音在高、中、低音区皆舒展自如,从而形成了她独有的“柔情丰富而深沉”的唱腔特色。
登台
☆正印花旦登台首演阿庆嫂
在广东粤剧学校艺7年,18岁的林锦屏正式出师了,加入了广东粤剧院。适逢特殊的社会环境,她真正从业的第一场演出,是一台粤剧样板戏《沙家浜》。凭着在学校出色的表现,她担纲出演正印花旦,扮演阿庆嫂。
在《贵妃醉酒》中,她眼中的杨贵妃不仅有着自身的贵气,更有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培养出来的意气风发和骄傲。凭着这个角色,林锦屏获得了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唱腔设计一等奖等重量级的奖项。
粤剧《贵妃醉酒》(林锦屏饰贵妃、楚云玉饰念奴
此后,李慧娘、李香君、孟丽君、翠莲、祝英台、崔莺莺以及金钏、银钏、红玫瑰等近百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女性形象,都在林锦屏的粤剧演绎中传神地塑造出来了。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每一次我们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建议中进步”,对于成绩,林锦屏归功于自己和行内人对于粤剧的纯粹和热爱。
传艺
☆移居香港,徒弟遍布省港澳
上世纪90年代,林锦屏移居香港,从事粤剧演出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她跟着丈夫回到了中山定居,用她的话说“退休了”。
然而,每当有与粤剧相关的活动,林锦屏仍活跃其中。几乎每年,林锦屏都会回到平洲,进行粤剧推广。2013年,佛山市南海平洲曲艺团举行十周年团庆粤剧粤曲晚会,林锦屏和大姐夫一起出席。2015年,桂城粤剧粤曲传习所在桂城三山港小学揭幕,林锦屏亲自前来揭牌,并担任艺术总顾问。
“我是平洲人,这些年,我的家乡也一直在培养年青一代对粤剧的兴趣”,林锦屏表示,看到很多人热心于粤剧,感到很开心。
桂城平洲曾走出数代粤剧名伶
他们对家乡及粤剧的情怀仍在传承
渊源
平洲:“粤剧摇篮”
☆百年“娃娃班”唱出一批名伶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这首梁序镛的《汾江竹枝词》,描写了古时佛山人看粤剧的盛况。佛山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悠扬的粤剧在此传唱百年,不曾停歇。而地处水乡的南海桂城平洲,更被称为近代“粤剧摇篮”。这一切要追溯至1917年,粤剧名伶金山和创办了粤剧“娃娃班”。
☆比广州八和会馆还早10年
清代,南海平洲走出了一位著名的粤剧演员陈福三,又名陈和。他16岁开始演戏,22岁担纲正印小生,艺名小生和。他先后3次到美国演出粤剧,而他的演出深受当地华人欢迎,被誉为“金山泰斗”,遂改艺名为“金山和”。
最后一次的美国之行,金山和在檀香山遇到了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回国后便积极支持民主革命。在他的首本戏《柴桑吊孝》、《石狮流泪》中,他借着台词痛陈清廷腐败,民不聊生,因此触怒了清廷,被捕入狱3年。
1917年,金山和出狱,回到家乡平洲,与乡民林君可、张清商量,借用梅园村梁氏一间祠堂创办粤剧培训班,取名为“乐群英粤剧培训班”。由于培训班招收的都是当地幼童,因此也称“娃娃班”,比广东八和会馆创办的粤剧科班———广东优界八和戏剧养成所还早10年。
“娃娃班”招募了60多名学生,聘请当时著名男花旦肖丽章任教,金山和亲自担任教师,每天带学生到河边“叫合尺”和“开一字马”,风雨不改。林君可、张清的儿子林超群、张盛才也成为娃娃班的学生。
谁也没有想到,“娃娃班”成了平洲粤剧名伶的“黄埔军校”:著名粤剧男花旦林超群、金枝叶,武生张盛才、陈展生、叶大富,丑生鬼马春等粤剧名伶,都是昔日“乐群英粤剧培训班”的娃娃。而随着粤剧在广州、香港以及海外的兴盛,他们陆续走出平洲,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唱响了传统粤剧。金山和,也被连任四届香港八和会馆主席的关德兴尊称为“八和之宝”。
☆“金山栊”:记录平洲粤剧海外史
在中山市香山粤剧团的陈列馆,摆放着一个布满岁月沧桑的大木箱,上面有着林小群、白超鸿的签名。
在白超鸿的记忆里,这是父亲金山和到美国旧金山演出时购买的衣箱,也叫“金山栊”。过去粤剧艺人们,穿行各地演出,戏服、鞋子、头盔、道具等行头就装在一个箱子里,方便保存和运输。
在金山和回到平洲开办“娃娃班”的岁月里,这个衣箱作为装日常衣物使用。后来白超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粤剧名伶,母亲才把“金山栊”交给他。于是,这个衣箱跟着白超鸿走遍广东、港澳等地。
如今这个衣箱成了一件粤剧文物,浓缩着粤剧艺人从平洲走向粤港澳甚至海外的粤剧情怀,也见证着粤剧在这片土地上的代代传承。
在金山和和娃娃班的“大佬馆”以后,南海平洲还陆续走出过靓少佳、陈卓莹、白超鸿、林小群(林超群长女)、林锦屏(林超群小女)、叶兆柏等粤剧明星,他们一直薪火相传,为振兴粤剧不遗余力。
家族
平洲林氏粤剧世家
☆林超群:蜚声省港澳的大佬倌
林超群(1906-1955)原名林元挺,平洲平北澳边村人,自小生得俊秀,常在乡间的迎神赛会上打扮成观世音菩萨或女将梁红玉等,甚得大人喜爱。11岁时,适逢金山和创办粤剧“娃娃班”,他被选中,出师后在小班当正印花旦。三年期满谢师后,林超群在“大富贵”、“新纪元”、“祝华年”、“大罗天”等粤剧班任旦角。由于他擅于扮演贤淑、恬静、典雅的小姐或少夫人,注重台风,改革唱腔,力求字正腔圆,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成为蜚声省、港、澳的大佬倌。
抗战胜利后退出舞台,在广州收徒为生,他的女儿林小群、林锦屏、弟子孔雀屏,皆为粤剧界知名花旦。
☆林小群:享负盛名的正印花旦
林小群,1932年出生,林超群的长女。12岁投班学艺,13岁便拜男花旦肖丽章为师,14岁随郎筠玉学艺。1950年在上海丽都剧场担任正印花旦,第二年回到广州,也一直担任正印花旦。
林小群扮相亮丽,做功细腻,唱腔委婉,随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以声带情演绎,善于运用眼神和身段,自成一格。多年来,她分别与靓少佳、郎筠玉、罗品超等名家合作,享负盛名。
林小群与丈夫白超鸿上世纪90年代移居美国,继续从事粤剧演出、教学工作,也多次回乡探亲及指导南海平洲的民间粤剧发展。去年,夫妇俩在平洲举办了“群鸿星辉耀桂城”的大型戏曲演出。
☆白超鸿:小武生也演现代戏
白超鸿,金山和之子,1925年出生,原名陈永熙。他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后来师从白驹荣。白超鸿戏路广,除了擅长演出火气十足的小武生,还能演温柔多情的角色,演现代戏也见功力。他和林小群移居美国后,曾担任美西八和会馆会长。因夫妇俩在当地为推动粤剧、培育新人作出贡献,受到加州议会表彰、奖励。
☝☟滑动可查看更多详情
编辑:南海桂城微信编辑小组
综合: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