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才过,惠州市区的街头就重新涌现出健身机构的“经理们”,他们拉住每一个匆匆过往的年轻男女,一遍一遍问着相同的问题:“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健身?”
明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对于想要减肥的肥胖者来说,健身房曾经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没有人能确凿地说出,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健身房开始大批进驻惠州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很快遭遇了第一个竞争者——美容院。
今年3月以来,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惠州接连开设了2家减肥门诊,如今,公立医院也加入“减肥大战”,50天减掉21斤,他们以傲人的成绩,成了传统减肥机构新的竞争对手。
不论是减肥机构还是门诊,都在努力地把减肥标榜为一种极具现代意味的生活方式,“减肥即正义”,一场以活得漂亮为终极目标的身体革命悄悄开始了。
一门生意:健身馆的街头销售“话术”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两天,“经理”刘志宇(化名)在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的健身馆附近绕了无数个圈,周边有3个住宅区,住着数以千计的白领,他却始终没有招揽到一个顾客。
在刘志宇所在的健身馆,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被统称为“经理”,他的职位是“会籍经理”,这是销售人员的最低一级,要在街头上一个一个地招揽生意,他的全部收入来自于招揽会员的提成——每招来一个新的会员并帮助其开卡,他就能得到健身机构应允的一笔收入。
“这就是一门生意”,刘志宇,他曾经是一名房产经纪人,2014年一整年里,他只卖出了2套房子,辞职的时候经理拿给他23000元现金,“这是你的提成,一年的”,他接过钱,没有再说什么,离开了。
他至今认为自己只是生不逢时。于是,在2016年的夏天,当他发现健身馆已经遍布惠州市区各大生活区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赶上趟了”。
在刘志宇看来,减肥是比买房还“硬”的刚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吃得挺好,一不小心就成胖子了”,而这就是健身馆的生意可以长久做下去的基础。
与想象的不同,刘志宇的身材并不像健身教练一般健壮,“这是因为分工不同”,他记得当时公司的经理招聘销售人员时明确说过——“要瘦”。
成为“经理”的这一年来,他招揽的大多数顾客是胖子,有些是微胖,很少身材还不错的人愿意接受这种价格不菲的健身计划。
有了一年的街头招揽经验,刘志宇发现,肥胖者最关心的往往不是价格,而是疗程,“讲真的,减肥只要花上一段时间,总能慢慢减下来的,但每一个胖子都想快速减肥”。他也因此练就了一套“话术”——见到瘦子就说“瑜伽舞蹈健身”,而一旦胖子出现,这句话就要转变成“瘦身塑形一个月见效”。
可是,对于那些过度肥胖者来说,通过不断的高强度运动来减肥,实在是太累了——在这些运动中,他们需要负荷的是自身全部的体重,要知道,让动辄150斤以上的身体甩动起来,对于心肺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负担。于是,美容院也加入了减肥这门生意的角逐,他们声称,“躺着就能减肥”。
“一月减10斤,无效全退款”,走在惠州的街头,会看见不少美容院的门口写着这样的标语。某美容院工作人员声称,他们采取的是一种叫做“经络减肥”的方法,通过针灸和精油按摩等方式,配合低脂少糖的饮食,达到快速减肥的目标。
曾经尝试在美容院接受减肥疗程的严女士说,当时她所在的美容院让她服用了利尿药物,“见效很快,一周就掉了3斤”,然而,效果没能持续,当脱水带来的“减肥”效果不再显著以后,她很快反弹,减肥最终失败。
刘志宇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没有把美容院视为真正的竞争对手,“代价太小的事情也不会带来太好的结果”,在他看来,“躺着就能减肥”和“什么都不做就能发财”是一样的谎言。
一场数字游戏:被量化的减肥
新的竞争对手刚刚出现时,刘志宇同样没有放在心上,“减肥门诊?我就想,太慢了,不会火”。
今年3月,惠州首个“肥胖与体重管理门诊”(以下简称“减肥门诊”)在市中心人民医院正式开诊,这一个新的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和体检中心等多学科共同合作,根据国际卫生组织1948年发布的疾病分类名单,他们郑重其事地把肥胖定义为一种全球性疾病。
“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一系列衍生疾病”,市中心医院减肥门诊负责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病区副主任夏晓英说,减肥不仅事关外形,还关于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及治疗。
在减肥门诊,一切都被精准地数据化了:患者初次来看病,就要接受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检测,生成一个人体成分分析表,上面清晰地标示着每一位患者的身高、体重、腰臀围,以及体内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后者也就是体脂率,这是衡量一个人胖瘦的重要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BMI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得数介乎18.5-24.99之间的,是正常体重,在28-32之间为肥胖,而超过32的,则是非常肥胖了。
像是一场设计精密的数字游戏,达标才能通关,减肥被量化成了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对于减肥门诊的医生来说,精准的数据是他们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太瘦或太胖都不是好事,我们要的是达标,而怎么样才达标,量表会告诉我们”,夏晓英说,这些数据每15天就要重测一次,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该门诊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已有15名患者在减肥门诊接受体重干预,其中,体重最高的一名患者来院前体重为115.3千克,如今他的体重已降至104.6千克,50天内减了21斤,是效果最显著的一位。
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内分泌科临床医生,夏晓英更注重的是减重对身体带来的正面效应。3月28日,她接诊了一位同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以及高胰岛素血症的女性患者,这些病症部分源于她的生活习惯——经常久坐,缺乏运动,加上饮食不科学,身体逐渐发福,身材已经变样,158厘米的身高,体重却高达65千克。
单纯的肥胖很难引发真正的重视,直到月经开始变得不规律,甚至好几个月都不来,她才到医院妇产科就医。确诊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后,她开始服用治疗药物,可是,一停药月经再次失调,而且服药后肥胖更严重了。经过转介,她来到中心医院肥胖门诊。
“到现在一个月了,这位患者体重下降了12斤,腰围缩小了5厘米,臀围缩小了7厘米,此外,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完全恢复正常,不吃药月经也能正常来潮了”,夏晓英坚持强调数字的说服力,她认为,通过减重让患者恢复了健康,这才最贴近医务工作的本义。
一种生活方式:超越平庸的可能
“一次减肥,终身获益”,这是市中心人民医院减肥门诊的口号之一,夏晓英解释道,“通过减肥,患者的生活方式将得到重塑。”
该门诊的患者陈升(化名)表示认同。他是一名产科医生,受工作性质影响,饮食很不规律,而且缺乏运动,“关键是吃得多,而且快”,陈升告诉记者,每一次接生手术后,他只想迅速地大吃一顿,然后倒头就睡。减重前,他的体重高达88.5千克,腰围105厘米,典型的腹型肥胖。
3月中旬,他来到减肥门诊,开始接受非药物医学治疗。50天后,他的体重降到了79.6千克,减了近18斤。
这一数据得来并非易事,在这50天的时间里,他没有吃过主食,取而代之的是一支医院配发的营养棒——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再配上一定量的蔬菜和肉类,用蒸或水煮的方法烹调,这就是一顿正餐了。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这是减肥门诊对这种饮食方式的命名。起初的阶段最是难熬,“第一个星期都饿疯了”,陈升说,“不论见着什么都想大吃一顿”,跟家里人一起吃饭,看着别人的饭菜,他倍感煎熬。一个星期后,这种疯狂的饥饿感开始消退,他才开始习惯这种新的饮食方式。
在减肥门诊,患者的饮食受到严格的监督,“三师共管”,说的是专业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参与对患者的体重干预,给予一对一的用药、饮食和运动的建议。饮食指导是通过微信群进行的,在这样的聊天群里,陈升把自己每顿吃的食物拍照上传,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对食物的热量和糖分等进行评估后,再告诉他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陈升属于那种配合程度很高的患者,作为医生,他很清楚医嘱的重要性,“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好还是听医生的”。他几乎没有偷偷吃过医生嘱咐不能吃的食物。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他曾经尝试过很多减重办法,比如骑车、游泳,最终都因为工作时间所限没有坚持下去,迅速反弹。
“减肥总是要结束的,患者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三师”中的专业医生、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孙诗博说。按照治疗方案,陈升的疗程将在一个月后结束,到时所有食物禁忌也将解除,“但是没有关系,这种饮食方式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了”,减肥门诊营养师邹会珍并不担心反弹,“今后他即使碰到高糖高脂的食物,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食欲了”。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依据,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而一旦这种习惯稳定下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减肥作为一种改变身体的手段,之所以具有强大吸引力,是因为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自我身体管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了强烈的现代意味,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最近,刘志宇熟识的一位会员很少来健身,一问才知道,她也去了减肥门诊,但刘志宇对此并不担心,“她总会再回来的,只要走在减肥的正道上,一定会意识到饮食和运动是一体的生活方式”。
临别前,刘志宇递给记者一张名片,正面是他的联系方式,背面印着一句话:“健身,意味着超越平庸”。他笑了笑说:“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体,谁不想一直活得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