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顺德大良的这些鼎盛茶楼,你都听老人说过吗?

顺德旅游美食

顺德大良人喜欢喝茶,无论早、午、晚,茶楼里都能看到人声鼎沸的景象。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早在民国初期,大良一个小小的城镇,就常年保持有十家以上的茶楼,这与顺德人“爱吃”,也与上世界20、30年代顺德蚕桑业、蔗糖业发达、经济比较蓬勃有很大关系。

(旧时的茶楼)

大良的茶楼一般分为三种:正宗的茶楼、茶楼和酒楼的结合体、茶室式茶楼。

正宗的茶楼

专门以美点美食作为招徕,以华盖路的“迎香”、“绵和”、“洞天”和后来兴起的“新大陆”最为有名。

这些茶楼设有普通茶座和高级茶座,除了传统的虾饺、烧卖等茶点外,还有北方风味的灌汤包、锅贴饺子,西欧风味的椰丝奶油批、奶油蛋挞等等,常年吸引不少食客前来捧场。

茶楼和酒馆的结合体

即既经营茶市,又兼营酒菜,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鉴海路的“新锦芳”、九眼桥边的“美南”,环城路的“大同”等,后来这些茶楼还开设雀局,供食客通宵打牌,到三十年代开始,增设歌坛,邀请省港名伶登台献艺,这类茶楼经营者反应迅速、顺应茶楼,总是有些“新意”,因此也很受欢迎。

茶室式的茶楼

以地方优雅、点美茶香出奇制胜。如西山冈上的“天然”、“勉记”、“遇春”等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到30年代中后期,日本侵华,大良沦陷,百业凋零,唯有茶楼业仍然挣扎求存。旧有的茶楼衰落了,又有新开张的来接替,只是经营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点心不再追求精美、洋气,而是以能饱腹为最基本的要求,如大件的松糕、煎堆等。

所做的菜肴也不再是山珍海味,而是炒牛河、大肉云吞等。其中以碧鉴路的“礼记”、果栏路的“金华”等比较有名。这些茶楼绝大部分都是低档茶楼,满足一般百姓偶尔“奢侈”一把的需要而已。

日寇投降后,大良的茶楼业有了一点起色,但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并没多大改变,因此无法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顺德茶楼业的发展,也从侧面反应了解放前顺德经济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

顺德旅游美食微信编辑小组整理

素材来源:顺德档案馆

编辑 朱苏娇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