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医疗剧《外科风云》一开始就聚焦了一桩医患矛盾:技术过硬的外科医生——白百何扮演的女主角陆晨曦,在一台手术中,为给患者省钱,她不使用一种极贵的一次性耗材——吻合器,而是用手工缝合创口。
这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顾问医生庞大志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庞大志是港大深圳医院“绿色手术”理念的提出者和推行者。
众所周知,过度医疗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治愈这一“顽疾”呢?
近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称“港大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5年,医院通过实施了全面预约制、先全科后专科、团队诊疗、打包收费、绿色手术、拒收红包等系列改革措施,正进行一场探索“绿色医疗”文化的试验。
如今,医院改革的效果日益显现:目前港大深圳医院药品占全部收入比率只有20.83%,低于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30%的水平,也远低于国家三级医院40%的标准;抗生素使用比率只有13%,远低于深圳其他公立医院。尤其是在胸外科“绿色手术”中,胸镜手术费用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病人治疗费用。
“绿色医院”文化破除逐利倾向
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全国“光荣榜”,“狠狠”表扬激励了一批在2016年“落实重大政策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其中,深圳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县(市、区)和试点城市”中榜上有名,成为广东省在这一类别中唯一上榜的城市。
深圳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凭什么赢得国家赞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靠投入。2016年,全市医疗卫生投入达到20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全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29.9%,居全国前列。自2012年7月在全国率先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以来,深圳通过实施药品集中采购,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行“打包收费”、按病种收费等综合改革,逐步扭转公立医院“以药养医”逐利倾向,全市公立医院“药占比”连续多年控制在30%以下,2016年下降至28.7%。
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一直处于合理运营和公益性服务的矛盾困境之中。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公立医院、科室要谋求“创收”办法,大处方、过度检查等加重了患者负担,也加剧医患矛盾。显然,公立医院的逐利倾向无法让其公益性完全回归。
作为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样板,港大深圳医院正在进行一场“一国两制”下的医改试验:把香港的医疗服务体制下的以人为本的“重质量、重公平、重公正”的文化,与内地的医疗服务体制中的“重数量、重效益、重绩效”文化,进行相互融合,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质量又有效率”医疗服务体系,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过去5年,港大深圳医院实施了系列改革,比如,实行全面预约制,先全科后专科,采取团队诊疗,病人看病时不能指定医生,更没有所谓“专家号”的概念,推行打包收费,降低病人治疗成本;取消编制,高薪养廉、拒绝红包和回扣,建立新的医患关系;推行循症医学,严格抗生素使用;实行绿色手术,少用一次性高值耗材,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设置病人关系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这些在办医、管医、行医、就医方面的举措,被卢宠茂称为“绿色医疗”文化。
“医院是一个公平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赚钱的地方。”卢宠茂说。
2012年7月1日,港大深圳医院率先取消门诊输液。2016年10月,广东卫计委要求,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输液。在抗生素使用方面,2017年一季度,港大深圳医院抗生素使用比率只有13%,远低于深圳其他公立医院和国家标准。从药品占医疗总收入比重来看,今年一季度是20.83%,远低于国家三级医院40%的标准。
“绿色手术”减少高值耗材使用
77岁的张女士因为肺癌在港大深圳医院做了单孔的微创肺叶切除手术,出院结账时,她和家人都吃了一惊:包括手术费在内,全部费用才2.1万元。而之前,她的家属在多家医院问过,需要6万—10万元。据了解,此次港大深圳医院胸外科应用了“绿色手术”的理念,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令这种尖端的单孔微创手术费用大降七成。
得益于微创技术和医疗器材的进步,胸外科手术进入微创化时代,借助专用的腔镜器械,术者双手不需要进入胸腔,在体外便可完成手术。而这些专用的腔镜手术器械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腔镜下切割缝合器,使用缝合器来处理肺叶切除手术,闭合切断自动完成,十分方便,对于术者来说,“就像傻瓜式相机一样”容易操作。
庞大志说,缝合器在胸外科手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只能一次性使用,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贵。一台肺叶切除术,平均需要一枪6钉,根据不同品牌,仅此项的费用就需要2万—4万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切割缝合器属于自费项目。据报道,2015年中国农民年人均收入刚刚过万,也就是说,做这样一台手术,中国农民需要花费4年的年收入来支付耗材的费用。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负担还是十分沉重。
低耗是“绿色手术”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庞大志和团队一直在探索减少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的手术技巧。庞大志团队尝试寻找切割缝合器的替代方法,将传统的结扎和缝合的方法应用到腔镜手术中,用普通丝线代替昂贵的缝合器。在技术熟练后,手工操作同样可以做到安全快捷,还能有效避免一次性高值耗材一些固有的缺陷。与使用切割缝合器的手术相比,其费用仅为其三分之一。
于是,在其他医院胸科手术中大量使用的缝合器,在港大医院胸科手术中有80%是无需使用的。据统计,其手术团队开展的429例绿色肺叶切除术,平均住院费仅为3.26万元,其中约70%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这部分患者的平均住院费更是低至1.92万元,相比国内普通肺叶切除术8万-10万元的平均费用,减负作用明显。
“减少一次性高值耗材的使用,不但减少资源浪费,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卢宠茂说,在手术中,其实最贵的不是药、检查和耗材,而是医生的专业技能,不需要很贵的耗材同样能完成手术。
逾九成患者赞同打包收费
不久前,港大深圳医院一张处方引发了网友热议。
西南医院医生@皮肤科博士-陈奇权在微博上分享了他的一名患者,因为痘痘到深圳的两家大学附院皮肤科看病的两种不同经历和感受,其中一家就是港大深圳医院。在港大深圳医院,挂号费是150元,但药费也只是100元左右,看病的时间大于10分钟;而在另一家内地大学附属医院,挂号费只要7元,但是药费却是500多元,看病的时间也不到3分钟。并且还晒出了港大深圳医院的处方单。
陈医生的微博发出后,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认为,该值钱的是医生的知识,而不是药。陈奇权说,他的老师每每告诫他,一个医生写下的病历和处方,是对这个医生本人、他所处的环境等最直观的反映。“尊师看到这张处方时,赞不绝口!港大深圳医院是在内地的试验田,也是一面镜子。”
打包收费是港大深圳医院在国内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面最先作出的尝试。从开业那天起,医院先后实现全科门诊打包200元和住院小打包180元。2016年1月医院又率先推行10种常见手术病例的打包收费。所谓打包就是“一口价”,其目的是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病人医药费用负担,增加医疗收费透明度,也减少计价收费人员计费核费的繁重工作。
打包收费也是港大深圳医院“绿色医院”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能给医院一个合理的收费,病人也就不需要担心看一个普通的病,医生会开很贵的抗生素,打点滴,做一堆不需要的检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卢宠茂说。在打包收费中,如果药品和耗材使用得越少,医生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就会提高,其专业价值也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可以改变原来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的情况,医生也就能获得一份合法体面的阳光收入。
在打包收费模式下,医生的诊疗行为更加规范,医院了抑制过度医疗和滥收费用,病人就医更加透明,医患矛盾也减少。
医院披露的一份数据显示:2016年2月-6月,共有336例患者参与打包收费筛查,最常见的手术病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单/双侧甲状腺切除,共有240例患者纳入打包收费,入组率71.4%。在有231位参与打包收费的患者术后调查中,分别有89%和88%的患者认为打包收费可以有效控制“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91%的患者赞同或非常赞同手术打包收费的政策推广。
“作为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打包收费在公立医院中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卢宠茂说。据悉,下一步,医院将推行30种手术打包收费。记者从深圳市卫计委也获悉,今年深圳将推广港大深圳医院的“打包收费”制度,以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病人负担。
【记者】向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