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榜样的力量——2016‘FIT粤’科创先锋大赛”(以下称“大赛”)正式落下帷幕。大赛上发布的《2016年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提出,广东初步走出了“脱虚入实”、金融资本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何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金融动力?金融机构在广东科技金融的探索中如何担当起更重要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
发掘科创“独角兽”
南方日报:举办“2016年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大赛”的初衷是什么?从结果来看,本次大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刘军:举办大赛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是为进一步融入全省“双创”大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广东转型成为创新型经济强省。其二,是为广东挖掘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好企业,搭建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打通科技与金融精准对接的新通道,并带动全国更多科技企业关注广东、落户广东。其三,是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落地内容,也是建设银行树立科技金融的专业形象,进一步树立“科技金融,首选建行”的品牌。
我们统计,这次大赛共有5418家科技创新企业报名,涵盖智能制造、计算机通讯、软件及技术服务等20多个行业,有规模较大的国企和民企,也有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微企业,全面覆盖科创领域,参赛范围之广,社会关注之密切,广东首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南方日报:本次大赛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何创新?
刘军:本次大赛主要特点是规格高、范围广、重实效。首先,本次大赛邀请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省金融办主任肖学,以及省内知名投资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评审委员会顾问给予指导,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家制定科学评价模型,由富有经验的科技管理部门、投资公司、高校研究机构、银行、媒体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从不同维度对参赛单位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进行全面评判,令评审结果更加公正、专业和权威。
其次,本次大赛涵盖全省科创领域各个行业的各类规模客户,不仅关注科创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看重企业的创新力、成长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让处于起跑线上的科创中小企业也有与行业“大佬”同台竞技的平等机会,同时也让更多创新要素得以集聚。
第三,本次大赛奖励侧重于科创企业所急需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品牌资源嫁接和政府政策支撑,更聚焦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有实效的帮助。同时,大赛主办双方将结合参赛企业的经营特点、创新策略、发展规划等实例,对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开展深入调研,总结出珠三角企业创新主要趋势,为行业与企业发展提供借鉴,进一步体现了本次大赛的作用和实效。
南方日报:大赛今后还会继续举办下去,您对下一届大赛有怎样的期许?
刘军:大赛主办双方计划今后每年一办,要把大赛办成有影响力的、资源整合效应更显著的科创领域标杆性活动,打造粤企创新权威品牌。下一届大赛,相信整个评选模型将更加科学、健全,对企业深层次的成长与创新能力挖掘得更加充分,为企业在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匹配上发挥更大作用。希望下一届会有更多的科创企业参赛,让我们从中发掘出更多有“独角兽”潜力的优秀科创企业,精准助力,帮助更多的科创企业成长壮大。
提高银行“看未来”能力
南方日报: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很难进入中小微企业。您认为,本次大赛对引导资金进入中小微企业提供哪些有益的实践经验?
刘军:我认为,要摒弃银行过往只看重“砖头”的习惯,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更多地从大数据、产业链着手,创新信用类、知识产权质押类、投贷联动类等新型金融产品,并根据企业不同成长周期匹配适用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科创企业不能只看客户财务数据和过往业绩,应该将科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团队的运营驾驭能力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糅入到客户评价体系当中,提高银行“看未来”的能力。
其实近年来,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各家商业银行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在2016年推出了专属评价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技术流”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是商业银行首次将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纳入到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中,对于广大小微科技企业更多、更快、更为便捷地获得金融资源有着革命性作用。本次大赛也应用了该体系选拔优秀科技企业,并进一步完善该体系。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在本次大赛启动三天后,启动了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对本次大赛的参赛企业融资服务需求提供了配套支撑,将大赛使用的“技术流”评价体系转化到具体金融服务中来,通过“技术流”筛选入选大赛的企业,也都可以采用同一套标准获得建设银行的科技金融信贷支持。
南方日报: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是,对科技企业贷款的经营观念应由重资产抵押转向知识产权质押,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抵押模式遇到种种困难。您认为这一问题的核心症结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刘军: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我认为症结主要是现有传统机制还难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所以采用新模式和对外合作的方式加以化解。其中,包括创新与各级政府紧密合作,探索政、银、评携手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的合作空间,采用“政府增信+金融工具+专业知识产权评估”的方式,通过放大财政杠杆将传统的财政补贴变为市场化运作,盘活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资产。此外,广东省建行还对科技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管理,鼓励创新与试错,特别是鼓励在知识产权融资上的创新实践。
■相关
科技金融为产学研转化保驾护航
新鲜出炉的《2016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提到,政策、人才和金融,已经成为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黄金要素。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看来,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是一个漫长而高风险的过程,需要为不同阶段的孵化项目找到最理想的金融服务。
广州佳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表示,高科技企业除了自身的技术发展外,一定要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提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配置能力,佳都科技在2010年开始转向智能化产业,由于佳都科技是上市企业,借助资本市场集资投入技术研发,支撑企业在智能化产业发展上不断突破。
近年来,广东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到创新企业,多方共同发力打造“金融引擎”,正在向实体经济输出巨大能量,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和转型。
报告中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等珠三角城市均已设立了各类引导基金,仅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整体总规模便达500亿元。
截至2016年,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主体的新三板,已为超1200家的珠三角中小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主板市场则为258家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4022亿元融资额,融资额较2015年提高46%。
【记者】朱紫强 唐柳雯 江珊 郑佳欣 黄颖川
【摄影】罗斌豪
【统筹】谢美琴 郑佳欣 黄颖川 黄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