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高考!深圳视障考生首次参加高考,被声乐专业录取

羊城晚报

今年参加高考的芸芸学子中,有一群特殊的“考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深圳市元平特殊学校视障部实现“零”的突破,除了视障生首次参加高考之外,考生李晓欣还被长春大学声乐专业录取。5月3日,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深圳市元平特殊学校,倾听这群特殊的“考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听障部高三班的班主任但瑰丽接受采访时,每当提到自己的学生,嘴角总是不自觉地上扬,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考上大学对于他们来说,非常不容易。”

残疾学生招生名额稀缺

“全国仅有几所本科学校以及一些专科学校招收特殊考生,所以特殊高考也是一场万人过独木桥的战争。”但瑰丽表示,“我们班上就5个学生,李正伦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这是全国最好的专业,邓锦清、何晓纯也考上了长春大学的美术专业,张志威和刘晓玲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录取。”据悉,能考上大学,对于这群特殊的“考生”而言着实不易。

与普通高考不同的是,特殊学生的高考是在3、4月份举行,这些学生须先报考心仪的大学,然后去学校所在地参加考试。一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残疾学生尚有条件参加普通高考,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来说,升学的出路只有单考单招。单考单招集中在3、4月份,这些孩子们就需要密切留意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准备报考的相关材料。不过,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不多,招生名额也十分稀缺,即使听障考生相对普通考生人数不多,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录取方式为“双向选择”

元平学校是深圳唯一一所为残疾人提供系统教育的学校,在校学生多为脑瘫、智障、视障和听障人士。一些学生经过9年义务教育,获得基本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进入中职学习,毕业后他们可以就业,能够自力更生甚至回馈家庭。只有少数的学生,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最终他们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普通人的平均心智和生存质量。

与普通高考相比,参加单考单招的残疾学生很少,但大学的招生名额同样稀缺,考生竞争也很激烈。像视障高三毕业生李晓欣被长春大学声乐专业录取,这个专业全国有25人报考,最后就只招6名学生。全国招收听障考生的本科大学有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郑州师范大学、南京教育师范学院、绥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元平学校的高三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于北京、天津和长春、南京等地。大学的录取方式也很特别,类似于美国高校的“双向选择”——学校选择学生,学生选择学校。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然后自主选择。

视障生首次参加高考

1998年出生的李晓欣由于吸高压氧中毒引起视网膜病变致全盲。以全盲的状态参加全国盲生高考,并最终得到相当于普通高校中的北大——长春大学录取,极其不易。据听视障部主任张春介绍,今年的视障生高考是听视障部第一届视障高考。三年前,听视障部顶住内外界重重压力开办第一届视障高中,在这三年里,遭遇过不少挫折。

针对残疾学生的单考单招考什么?虽然各高校独立出卷、独立招生,但考试科目基本都是“3+1”。三门主科是语文、数学、英语。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文科就是美术,理科就是计算机。高中三年的学习,与此息息相关。据视障部高三班班主任黄斌老师介绍,晓欣的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记得在高一摸底考试中,晓欣的数学成绩只有不到十分,全班五个人,她是倒数第二名。由于盲文表达数学式子的特殊性,晓欣对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理解要比正常学生难一百倍,所以,高中三年,黄斌老师在分式的教导上没少下工夫,“我讲分式的知识讲了无数次”,黄斌老师说。

【记者】沈婷婷

编辑 李注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