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侨光明学校的孩子们在足球场训练。
仲恺高新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之中。记者从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获悉,《仲恺高新区学区制度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日前通过仲恺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专题会议审议,将于近期正式实施。
《方案》指出,要深化“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扁平化的学区治理体系,完善学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的大教育格局。
现状背景
中心小学代管机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
《方案》介绍,从2002年起,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镇撤销 “教办”机构,教育教学业务由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形成了由中心小学管理镇辖区其他小学的管理机制。目前,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5个镇(街道)的公办小学、民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由中心小学负责管理,中心小学校长由区宣教文卫办聘任。
“近几年来,我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增,当前的‘中心小学代管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存在不少弊端。”分管教育的区宣教文卫办副主任文玉英告诉记者,这种体制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难到位、开放和融合度不够等。
据介绍,中心小学校长是中心小学的法人,负责本校管理工作的同时肩负全镇公办小学、民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管理责任,而在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学校数量多的较大规模镇(街道),中心小学校长精力有限,难以担起此责。
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心区新建扩建小学越来越多,办学规模和水平快速提升,中心小学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淡化,中心小学的管理职能在新兴学校的迅速发展中逐步弱化;当前区域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流动不足,共享机制不多,无法有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及资源共享。
“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试行学区制’号召,我们全面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国家示范区工作,深化‘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仲恺决定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为确保改革顺利,特制订此《方案》。”文玉英介绍说。
目标任务
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各校横向协作
“仲恺要通过实施学区制度改革,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文化等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学校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形成教育管理新格局。”文玉英介绍说。
任务1 划定学区
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近入学
《方案》指出,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和今后教育规模等因素,合理设置学区。
为保障稳定、顺利推进学区制度管理改革,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改革初期 (2017~2020年),原则上以现镇(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以学区管理代替现行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学区下辖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
第二阶段:改革成熟期(2020年后),突破镇(街道)行政区域,将六大学区精细化划分,以社区为中心,与相应初中学校、小学以及幼儿园连接成片,形成“幼儿园——— 小学——— 初中”就近入学,实现中小学之间相互衔接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的大教育学区。
任务2 成立管理机构
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管理中心
《方案》指出,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管理中心,承担学区内教育教学管理与指导任务,对学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及教育培训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形成集办学、管理、教研、培训于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学区管理中心不设行政级别,属区宣教文卫办派出机构,人员纳入区教育事业统一编制。
学区管理中心设管理人员6~9人,即主任1人、副主任1~2人、教研员2~4人、其他人员2人。学区管理中心在区宣教文卫办领导下工作,同时接受所在镇(街道)的工作指导。第一学区(中学学区)办公地点设在区宣教文卫办,其他设在原各镇(街道)中心校。学区管理中心具有对学区资源调配、经费管理、督导评价等权限;承担学区学校、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制订、资源融通共享、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文化沟通与融合等职责。区财政每年给各学区安排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用于学区管理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任务3 建立共享机制
鼓励家长参与学区建设和管理
《方案》指出,要统筹教师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机制,实现学区内优秀师资共享。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培训教师,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通过联合共建,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
要统筹课程建设。建立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课程改革机制,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支持学校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
要统筹教学研究。实施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要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各学校特色课程、优秀课件、图书馆(室)、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协调社区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以及企事业单位向学校开放。
要统筹家长资源。在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学区家长委员会建设,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学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接受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监督。
效益预测
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将获解决
“学区制以学区为单位,服务城市发展需求,科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文化资源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构建一种相互衔接、资源共享的大教育格局。”文玉英介绍,在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工作第一阶段,要完成学区划分,并优化学校命名,此次改革完成后的效益将非常明显。
《方案》指出,改革完成后,仲恺将实现教育管理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化;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当前 “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将实现以师资均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师资均衡为核心,建立学区内师资统一选聘、考核、培训和奖惩等管理制度,变 “学校人”为“学区人”,有利于统筹安排使用学区内教师资源,落实“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国家示范区教师刚性流动机制;将实现学校自主个性发展与学区内各校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教育规划和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目标。
》》知多D
学区制
“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来源:今日惠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