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野保处日前发布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情况,该历时三年的项目发现五个新物种。这5个脊椎动物新种都是深圳特有种,或深圳及其邻近区域(深圳-东莞-香港)的特有物种,其中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广东颈槽蛇和深圳后棱蛇四个新物种已正式发表。
这些新物种有何稀奇,它们又是如何被科考团队发现的?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发现地和访谈发现者,揭秘深圳新物种面貌。科考团队揭秘,新物种发现过程“柳暗花明”,五个新物种里,有三个一开始被“误认”为已有物种。最终通过分子鉴定,才被判定为新物种。白刺湍蛙和深圳后棱蛇均为该区域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深圳东部山体链。专家建议,深圳应率先将其列为深圳市重点保护动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30多人科考团队三年走遍深圳各大山体
2013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王英永,承接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主导的“深圳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项目”。之后,组建30来人的科考团队,走遍深圳各大山体、平原台地和海岸线等地。三年下来形成项目报告,首次系统揭示深圳市陆生脊椎动物(含山溪鱼类)的区系状况。
调查显示,深圳共记录陆域脊椎动物498种,其中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蟒蛇、黑鹳、白肩雕和蜂猴,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如唐鱼、虎纹蛙、大壁虎等,还有深圳新纪录种24个。
此外,调查中共发现了五个新物种,这5个脊椎动物新种都是深圳特有种,或深圳及其邻近区域(深圳-东莞-香港)的特有物种,其中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广东颈槽蛇和深圳后棱蛇四个新物种已正式发表。
除了上述5个新种外,本次调查还发现了24个深圳新分布纪录物种。王英永介绍,其中多个物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比方圆舌浮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在我国分布在海南、茂名大雾岭、雷州半岛、广西南部至云南南部。深圳的分布是一个远离其分布区的孤立地点,对于研究这个物种的起源进化很有意义。
此次调查还确定了深圳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深圳陆生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三洲田和马峦山等共同组成的东部山体链,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样性最高。
繁殖期有特殊结构判定新物种也要“上手段”
新物种发现过程“柳暗花明”,王英永说,五个新物种里,有三个一开始被“误认”为已有物种。比方2014年发现的白刺湍蛙,一开始鉴定错了。因为这种蛙在繁殖期会出现一种特殊结构,即在其颞区(鼓膜除外)、颊区和唇部有圆锥状白刺。
而团队发现蛙时是在非繁殖季节,没能发现该特殊结构。结果以为是已知种——华南湍蛙,但又总觉得不像华南湍蛙。后来在一个繁殖期才发现了白刺,这是在该属所有已知物种都没有的结构。通过分子鉴定(注:分子鉴定是利用现今的核酸技术对生物中细胞核或非核区的DNA或RNA进行长度分析,序列比较,从而区分生物的不同种属的一种方法),最终判定是新物种。
物种报告显示,白刺湍蛙栖息在海拔60-500米的山溪里,目前仅知主要分布在梧桐山,排牙山分布少量。白刺湍蛙的分布区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此外,只栖息在深圳东部山体链的5条溪流内,且溪流受开发压力较大,有退化倾向。按IUCN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符合极危(CR)等级。
极危是什么概念?王英永介绍,IUCN通过数量、栖息地等因素进行等级评级,动物等级可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对比熊猫在甘肃、陕西和四川等地的分布面积达几万平方公里,白刺湍蛙比濒危级别的熊猫还“濒危”。
最早发现的新物种是刘氏掌突蟾,这是王英永在2011年1月做梧桐山相关调研项目时发现的,“一开始也觉得和普通蟾长得很像,但鸣叫声不太一样,就估计是新物种了。”后来回去一做分子测序比对,果然是。深圳后棱蛇在2012年被发现时,也曾被误当作香港后棱蛇。
深圳后棱蛇也符合IUCN的濒危(EN)等级。其目前只发现在梧桐山、三洲田、田头山和东莞清溪的溪流中,分布区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溪流受开发压力较大,也有退化倾向。对于白刺湍蛙和深圳后棱蛇,由于这2个物种均为该区域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深圳东部山体链。物种报告因此提出建议,深圳应率先将其列为深圳市重点保护动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体验
南都记者梧桐山体验野考没多久就碰到2个新物种
从来只听有野考,未见行动真面目。3月20日晚,南都记者跟随团队两位成员上梧桐山找深圳后棱蛇,体验了一把野外考察。当晚近8点,两位队员和南都记者在梧桐山正门碰面,每人一个头灯或手电筒,脚穿水鞋,对方背着装设备的背包上山。队员吕植桐说,考察一般天黑就开始,进山找到晚上12点左右才回去。
找出夜色下不容易分辨的动物
走进山里,队员就开始边走边用光照,找出夜色下不容易分辨的动物。如果不是他们提醒,南都记者都没发现这里蹲着只蟾蜍,那里趴着只青蛙。最多的是斑腿泛树蛙,华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蛙。队员绕小路下到溪涧,沿着水流寻找。吕植桐说,要寻找的后棱蛇喜欢在山间溪流生活,在流动缓慢的水或积水呆着,因为里边有鱼虾是它们的食物。
进了山里,周边都是滴滴滴一样的叫声,记者还以为是蟋蟀,队员说这就是刘氏掌突蟾的叫声。运气很好,没走多久就碰到刘氏掌突蟾,再走一段,又碰到白刺湍蛙。吕植桐抓起一只湍蛙指认它的特征,“喜欢湍急的水,后脚掌有蹼,前脚掌有吸盘,用来攀附岩石,体态体色几乎与环境完全一致。幼体颜色浅,没有味道。”刘氏掌突蟾游泳能力就不足,没有蹼,所以是生活在水边。吕植桐小心地边抓着边解释。抓的时候要握住蛙身体,这样就不会伤到四肢。斑腿泛树蛙16918.jpg
五个新物种有三个是在一条溪涧发现的
当天还在水里看到后棱蛇,不过是侧条后棱蛇,深圳后棱蛇的“亲戚”,成人小指粗,有麝香味。队员王健将蛇放进随身带来的塑料瓶,准备带回去研究。吕植桐说,考察基本守则是不滥采,因为研究本来就是为了保护。
当晚南都记者还碰见了,会分泌刺激性气味的大绿臭蛙,还有各种小鱼和蜘蛛。走访的这条溪涧是物种丰富的一条溪涧,吕植桐说,五个新物种里有三个都是在这发现的。不仅有这些动物,溪涧其实还有毒蛇竹叶青蛇和银环蛇。不过吕植桐说,他们整个野考队至今也没“遭袭”过。当晚走到10点南都记者提前回去时,两位队员已经分开行动,一人去一条溪涧,在夜晚里深山野林的水流里独自探索。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陈养凯
【统筹】南都记者朱利辉
【采写】南都记者周世玲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