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黄少强:岭南画派的“民之呼声”

佛山日报

黄少强(1901~1942年),广东南海人,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因英年早逝,现在几乎被人遗忘。虽然现在黄少强名气不大,但是当年他却是中国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被誉为岭南画派“天风七子”之一,蔡元培评价他是一个“至性过人,是以有特殊表现善与美,固二而一者也”的画家。2013年,佛山举办历史名人评选,黄少强第一次进入当代佛山人的视野。近十年时间,广东美术理论界对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术研究,使之成为研究岭南画派现象的重要一笔,其后代及乡人视他为极其重要的历史名人。

今年是黄少强逝世七十五周年。清明时节,记者走进他的出生地——南海区官窑镇小江村,从后人为他修建的故居、纪念园、艺术馆,到他曾经在广州为之努力的民间画馆旧址,追忆这位“握秃管衡身世, 描写民间疾苦”的才情画家。

从富家子弟到意气风发的进步青年

4月7日,记者来到黄少强的故里,临近村边,看到路中央挂着“欢迎来到黄少强故乡”的宣传条幅,意味着黄少强已成为家乡人为之自豪的重要人物。

民风淳朴的小江村,与广府地区很多旧村落并无特别之处,村里的村居、祠堂、公园错落有致,泛着古朴的味道。黄少强的故事早已被村民朗朗上口,黄少强故居就在村居内一处不起眼的地方,这里便是他出生及人生谢幕的起点和终点。

黄少强,名宜仕,字少强,1901年出生在村里一户书香世家,祖父做过官,家族的生意做得较大,开拓到佛山、广州、香港等地,祖父希望孙儿日后走上仕途,请来当地多位名师悉心传授国学,后又去香港接受西方教育,但黄少强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先后从师于岭南画派“二高”(高奇峰、高剑父)、留美女画家刘博文,甚至远赴上海拜师刘海粟,多种学识的交融令黄少强比很多画家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他笔耕不辍数十年以笔记形式,留下500多首诗词,他所创作的大部分画作,都以古文诗词相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诗书画印的表达。

1927年,26岁的黄少强从美校毕业,在佛山精武体育会担任绘学馆馆长,义务传授会员炭相绘画技法。《佛山精武月刊》涉及的绘图、插图,以及精武套路分解动作的图画,均出自黄少强之手。当人们看了制作精良的精武月刊后,改变了对这群“武夫”的看法,以“文牛”相称,扩大了精武会影响力,可见一本文化月刊改变了佛山精武会的形象。

黄少强爱憎分明,绘制精武会创始人霍元甲、精武女特使陈世超、精武会员等形象画,推广精武会体育精神,不遗余力;同时,他创作的《爱而近路惨史图》,将霍元甲与日本人比擂得胜后,被日本人用烂肺药毒杀的事件,通过画作形式进行大胆揭露,激发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反抗精神。

南方客书剑飘零行万里

黄少强、何漆园、赵少昂、张坤仪、周一峰、叶少秉、容漱石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最有成就的7位入室弟子,被称为“天风七子”。众弟子中,黄少强生于富庶之家,常年性情忧郁,与人甚少往来,他的作品不为取悦他人,而以自娱的态度创作。高剑父称他为“特立独行之士”。

有学者分析,这是源于他22岁至29岁时,祖父、父母、长女、祖母等8位至亲相继离世,加上“宜仕”的名字,饱含祖父黄捷对他的期望,但自己的志向却与家长心愿违背,“生不成名亲已死”成为黄少强生命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这使他早期作品常常有生离死别的苦态。

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当一个人遇到极大的不幸, 就不会再以自我为中心, 他会去深思整个人类的苦难。或许,黄少强便是从家庭巨大变故中,开始思考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

当时,在普君墟、居仁里一带,常有人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男子带上速写本,不停地画街头小贩、手工艺者、卖艺人和乞丐等社会底层人群的街头市井,并把他们的形象和遭遇带入画中。

1930年,29岁的黄少强作品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一次美术展览会,他遵师高奇峰之命,与好友何漆园、张坤仪等人赴上海参观美展,并游览沪杭两地。这是他首次离开家乡,出外游历。之后的五年,他游走桂林、阳朔、平津、塞上和吴淞,拜访齐白石、林风眠、黄宾虹和徐悲鸿在内的众多中国画坛名家。

九一八事变之后,促使他一改委靡哀怨的画作主题,更在意民间疾苦,他运用西画速写技法,以国画形式表现。他潜心创作了大批以“国恨家愁”为主题的画作,比如《渔翁》、《挑夫》、《秦淮歌女》等作品表现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也以抗日题材画了《抵抗之女》、《鸭绿江头起国魂》等一批带有战斗性的抗日宣传画。他甚至写下“危崖欲策千里马,鸭绿江头起国魂”的呐喊,这股从南方人喊出的生猛阳刚的之气,让不少北方人无不动容。

据史料记载,黄少强还发动学生组织抗日宣传队。他亲自领队,在西江一带做宣传活动,以唤起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有听过他演讲的人回忆,黄少强在肇庆时登坛主讲,“热情洋溢,声泪俱下”,足见其坚决抗日的爱国热忱。

1932年,黄少强的巨幅作品《洪水流民图》参加“广东各界国难共济书画展”,该作品售得二千元白银,但他将款项全数捐献赈灾。他的行为,不仅被美术界人士高赞,也被当时政界要员所赞同。记者在一本旧时的《少强画集》扉页看到,林森、孙科、居觉生、于右任、戴季陶、王世杰、何香凝、蔡元培等人为其题字。

今年初在南海官窑建成的黄少强艺术馆里,展示了不少当世名人对黄少强的评价:孙科曾题词“艺林瑰宝”,陈树人写道“别开生面”,徐悲鸿对黄少强画法的评赞:“不尚工巧,不法古人,绘形绘色,民之呼声”。曾任民国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一直提倡美育思想,他对黄少强的评价是:“至性过人,是以有特殊表现善与美,固二而一者也”……

传灯续焰美育育人

作为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画风或主题都会受到市场及买画者的影响。长期以来,黄少强以自娱态度绘画,以及长期外出游历,皆因家族恒产支持有关,直至1936年,黄少强在日记道出“因其三叔出走,恒产被累,全家生活走向窘境。”

黄少强的教育生涯可追溯到1925年。他在佛山精武会创设“绘学馆”,次年倡设以交流绘画为目的的“国画观摩会”,随后又发起成立“佛山闺秀画会”,妻子陈焕卿是画会的指导老师。1933年他从佛山迁居于广州市暂居超然坊,并在广州纸行路的通宁道10号自办了民间画馆,教授弟子,不收学费。广州沦陷前夕,黄少强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任教因国难而被迫中断,携眷流亡香港。

在他短暂的生命里,黄少强将精力投入到美术教学、创作、办画展等事务上。他的作品参展或举办个人画展达到85次,在国内展出的地点有广州、佛山、南海、大连、长沙、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在海外参展的地点有比利时、莫斯科、柏林、伦敦、巴黎等。

在其简历中1935年至1941年,是他策展、参展最频密的时刻,仅在1937年至1938年,他在广州、新会、湖南、广西地区就参与策展十七场画展;1938年至1941年,他在香港举办黄少强战地归来画展以及民间画会展览达13场。

1942年香港沦陷,黄少强回乡。由于叔父资助他的银行账户被冻结,黄少强失去生活来源,贫病交加,但仍坚持办学教画。他的金兰兄弟何漆园写信,邀他参加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华南美术协会,并保证可提供经济资助。黄少强阅信后,写诗一首:“耻向画坛争席位,愿从人世写哀鸿。青灯秃管平生志,傲骨难回艺术宫”。由于不屑亲笔回信,便让儿子重抄诗稿邮寄出去。

这一年,黄少强患上肺病,又被强盗打伤。他在5月23日日记里写道:“我期待着我那病体的康复,好领着你们把艺术之火重燃。”但病魔还是没有放过他。9月7日,他去世于出生的祖屋里,正值42岁。因死后无钱买棺木,家人向乡里兄弟筹资入葬。

他的人生尽管短暂,活着时就像一团不断燃烧的焰火,用画作提醒世人,不忘国耻。正如美术评论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所说,在中国画家队伍中,像黄少强那样终生持续不懈、一往情深地描绘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的画家,并不多,黄少强以“到民间去,百折不回”为号召,以自己的努力为表率,吸引并激励群体的创造激情的艺术家,更加少见。  

【记者】束维

编辑 王虹丹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