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天120岁了。向这位数次扭转中国命运的广东男人致敬。

广东共青团
+ 订阅

今天,2017年4月28日,是叶剑英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1977年4月28日,“文革”刚结束不久,80岁高龄的叶帅写下:“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原名叶宜伟,字沧白。他身后被称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屡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了无数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也说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沧海桑田,中华巨变。叶剑英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回顾叶帅一生,他曾在三次重大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影响甚至扭转了一个数亿人口大国的政治走向。

第一次:孙中山广州蒙难 叶剑英率部捍卫

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1921年10月,叶剑英随孙中山出巡广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得以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6月17日,叶剑英乘“宝壁”舰紧跟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挺进,当舰队前进至白鹅潭附近时,遭到陈炯明叛军密集炮火伏击。为了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叶剑英始终挺在前线,手握机枪,同士兵一起,向敌军猛烈还击。孙中山在广州蒙难50天,叶剑英始终率部捍卫孙中山。最终,陈炯明篡夺革命主导权的政变没能得逞。

▲1924年1月下旬,孙中山派蒋介石负责筹办陆军军官学校。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参加黄埔军校筹备处工作。图为当时黄埔军校任职期间的叶剑英。

▲1925年,东征军攻占潮梅地区后,叶剑英出任梅县县长。

第二次:识破张国焘阴谋  危急关头挽救党中央和红军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决定向北进攻,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不赞成北上,极力破坏团结,阻挠北上。

8月的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决定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甘南。 9月9日,张国焘给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发去密电,要他们“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密电到达时,恰逢陈昌浩正在向部队讲话,密电被会场外的叶剑英截获。叶剑英看完密电后,认为情况万分危急,立即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将密电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就把密电记在了卷烟纸上,随后叶剑英又把密电带回会场,当时陈昌浩还在讲话,会议结束后,叶剑英才把密电交给陈昌浩。

▲1937年叶剑英在西安红军联络处。

党中央据此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率领红一、三军团主力北上,当天夜里就离开了巴西,脱离危险境地。叶剑英也回到驻地,以“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率领军委纵队脱离险境赶上北上的红一、三军团。 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没有叶剑英此举,中国历史也许将要改写。

▲1938年,叶剑英同周恩来、林伯渠等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研究抗日战争形势。

▲1949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驻北平。图为3月25日叶剑英在北平西苑机场陪同毛泽东检阅部队。

▲1955年9月23日,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图为叶剑英1955年9月的留影。

第三次:终结文革  粉碎四人帮  拥护邓小平恢复工作

“文革”中,林彪、江青等人把叶剑英和其他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诬陷为“二月逆流”。叶剑英遭受打击迫害,实际上被解除了在党中央和军队中的领导职务。

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后,叶剑英重新以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对稳定当时全国和军队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1976年,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叶剑英再次被中止了领导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叶剑英。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当时的形势正如叶剑英指出的“情况已到了不破不立的紧急时候,不破了‘四人帮’,中央就立不起来。不破‘四人帮’,我们这个党就很危险”...

关键时刻,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希望寄托在了叶剑英身上。毛泽东弥留之际,也曾特意把叶剑英招到病床前,拉着他的手似有话要说。叶剑英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挺身而出,经过周密部署,同华国锋等一起果断指挥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从而结束了“十年浩劫”,在危难之际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叶剑英在这场关乎中国命运的严峻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人们的衷心爱戴。

▲四人帮被打倒后的中国,人民一片欢腾。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进行公开审判。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当时邓小平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叶剑英就安排邓小平一家住到西山,为了邓小平今后工作方便,叶剑英指示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负责送文件给邓小平。

同时,叶剑英主张明确肯定“四五事件”为革命运动,尽快平反一切冤假错案。

经叶剑英的积极努力,排除强大的阻力,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叶剑英为确立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为推动中国迈向改革开放,起到了重大作用。

▲图为叶剑英在这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右为李先念。

▲叶剑英和华国锋、邓小平在一起。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一致同意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力荐习仲勋主政广东 支持广东搞经济特区

叶剑英年长习仲勋16岁,他们早年在延安相识。“文革”结束之后,叶剑英对蒙冤16年依然保持革命激情的习仲勋尤为赞赏,不仅坚决支持为他平反,还力荐他主政广东,并在其工作的艰难时刻,给予十分重要的支持。

▲胡耀邦、习仲勋等一同看望叶剑英。

1978年,习仲勋抵达广州6天后,4月11日至5月8日,叶剑英就到广东进行了将近一月的视察工作。在叶帅下榻的南湖宾馆,习仲勋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并向他汇报了到广东工作的初步设想。叶剑英以6句话相赠:深入调查研究;稳妥制定计划;及时报告中央;按步执行实施;分清轻重缓急;注意保密安全。此后,习仲勋一直把这36字真言作为座右铭。

▲叶剑英视察广东,习仲勋接机。

1979年1月2日至15日,叶剑英到广州休息。在和广东省委常委吴南生谈话时,他说:“南生啊,我们的家乡实在是太穷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快想一想,得把经济搞上去啊!”

4月,习仲勋和吴南生大胆提出:在深圳、珠海和汕头各划出一块地方,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叶剑英当即表示赞成。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1980年春,叶剑英在广州休憩,习仲勋陪同。

为了表达对特区工作的支持,叶剑英率先视察特区,为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排忧解难,成为第一个到达特区视察的国家领导人。1980年4月27日,叶剑英到达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工地视察。次日又到珠海市视察。

当时的叶剑英双腿行动有些困难,交通不方便,住宿的地方蚊子多,他住在一个小房子里,连床垫也是临时从一家床垫厂找来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叶帅对特区这一新生事物的肯定,他告诉这两个特区的领导人:“你们办得很好,希望大家努力。”时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在广东的改革开放遭遇非议和阻力时,叶帅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

▲1980年1月,习仲勋(左二)、杨尚昆(左一)在广州向叶剑英(右二)汇报广东的改革开放工作。右一为胡耀邦。

在叶剑英的关心和推动下,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批准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由习仲勋提出的在广东搞经济特区的建议,终成现实。随着后来的邓小平两次南下,广东迈进改革开放的春天。时至今日,生活在广东的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这片热土的蓬勃发展。

人是历史的刻度。 叶剑英所作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的诗句,是他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位总在关键时刻扭转国家历史进程的人,也一锤定音让广东从一地贫瘠到万象更新。历史对他没有过多的渲染与颂赞,他却不动声色,让中国的改革发展航道,在时间的长河中,浩浩向前,愈发开阔......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