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断,青山断处是泷州(今罗定市)。”这是清代举人何仁镜在《答人问罗定》一诗中,对云浮地区南江(也叫罗定江、泷水等)水路交通状况的生动描述。
从信宜鸡笼山逶迤而下,穿过崇山峻岭,越过罗定红盆地的南江,不仅滋养着该流域两岸的一片片生命绿洲,孕育出开放、包容的独特而璀璨的“南江文化”,还一度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承载着该区域交通往来的主要功能,见证了海陆两大“丝绸之路”的兴衰,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沈伟迅摄
随着陆路的大发展,今日的南江,作为主要货运渠道的功能已日渐式微。但当羊城晚报记者借着“南江古道与‘一带一路’文化论坛”举办之契机,在罗定市内顺着南江沿路探访,看到散落在沿江两岸的青石板古道、古墟、埗头、码头、渡头遗址,以及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时,宛若穿越千年回到古早时,当年的商贾利用南江进行贸易的场景、中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途经南江相互传播的盛况恍若就在眼前。
总有那么几首歌,
唱出了你的故事,
唱出了你在的城市,在罗定,
也有这么几首歌唱出我们的心声~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首《泷州》
♪
《泷州》-黎小龙
梦里共你相遇在
是这泷江码头
明日期待拥着你
看稻米节丰收
共你邂逅美景泷州
欣赏罗定嘅成就
让我心底牵挂
是文塔风光秀
曾记离别思念着
共约见戏珠双龙
船儿渡过泷江口
骑楼和你厮守
在这百年繁盛泷州
这锦绣仍未望透
乡音,卯得忘记 你知否
常在老泷州街边走一走
能否将所有失踪的忆记寻找回头
忘掉你我旧日烦忧
还会想念可爱时候
走到龙园路再挥手
至喝尽童年这杯酒
曾约定老泷州街坊走一趟
直到雄镇墟街灯都熄了未舍得走
黎小龙,祖籍广东罗定,音乐学副教授、海归声乐硕士、广东省委宣传部“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006年以声乐、钢琴伴奏科目全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先后任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专职教师;曾任广东省音乐术科统考考官、中国音乐家协会声乐考级考官、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歌唱演员职称评定考官、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考级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民族歌剧协会会员;曾荣获“海马”国际声乐比赛男声组第一名、乌克兰外语歌曲大赛金奖、“依瓦纳.阿勒切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中国人唱俄罗斯歌曲大赛银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华南赛区铜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大赛领唱金奖、中国音乐学院“东方之星”声乐比赛金奖、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十大编曲人奖”、“优秀音乐人奖”、国家教育部“校园好声音”大赛优秀原创歌曲奖。曾于广州大剧院饰演《黑桃皇后》男主角格尔曼;曾到访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意大利、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演出,深受中外专家好评。
「
古水道
罗定曾有专业『船运村』
」
南江全长201公里,流经信宜、罗定、郁南、云安四个县(市、区),水系流域面积4493平方公里,在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后奔流入海。
记者在沿江走访中看到,南江流域现存许多古墟、埗头、码头、渡头遗址,以及大量与航运有关的庙宇。其中,仅罗定市内就有水摆墟、古榄墟、罗镜官渡头、榃濮墟、丰盛古村、大旁街、罗城大埗头和六竹古村等,这些商业遗址沿河而建,见证了昔日南江流域商贸活动的繁华。
罗定甚至还出现过以依靠船运为生的专业村落,其中尤以双东倒流榜村和黎少梁家庄园最为著名。
据了解,倒流榜村原为沿江船民落脚点之一,从事航运业的黄氏船民在此建造了较多处的民居和祠堂,因船在村前河流行驶,村中建筑成排的镬耳屋像倒流的皇榜而得名;位于泗纶河与南江河交汇处的黎少榃濮梁家庄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共有26座大屋,6座炮楼,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由清咸丰年间的梁姓商人创建,主要建筑包括九座屋、粮仓、书塾和码头,所有建筑均面向泗纶河,有石砌道路通往码头,田产的收租也是靠水路运输。
历史被尘封千年,但仍熠熠发光。所以,在中央与省委提出积极推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大背景之下,2014年3月至4月期间,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云浮市委政研室、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云浮市方志办、云浮市委党校、云浮市社科联、云浮市广播电视中心、罗定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组建专家团队,先后对南江河道及南江流域古码头、古墟市、出土文物、古寺庙、人口流徙、民俗等进行了调研和查证。
据全程参与该项调查的专家彭祖鸿介绍,专家们通过文献查证、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实物考证等方式,得出一个较为权威的调查结论:隋唐以前,广信地区是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浦、徐闻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南江流域是中原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朝以后,随着广州作为始发港的地位提升,南江成为粤西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同时南江流域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充足的货物和人力支持。
「
海之路
南江系中外商贸之枢纽
」
如果说要了解南江古水道的故事,可以从古码头和古村落上寻踪索迹。那么,要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江流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则需要从当地的工业遗址和几座千年墓葬入手了。
海上丝绸之路带给罗定一系列商贸经济的发展,其中制蓝业、冶铁业尤为发达。
“种蓝制靛”是指将植物“染草”制成成布染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产业。罗定的蓝多产于罗镜、分界、连州、新榕和龙湾等地,制蓝工业遗址多数位于河边,融合了手工作坊和商业的性质功能;到明代,中原的炼铁技术被引进,在泷江上游的罗镜、船步等地,官方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建立起了几个颇具规模的冶铁基地。据有关史料记载,其时,罗定州日产铁18吨,年产量达六千吨,从业人员一万多人。
另外,据罗定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大远介绍,1983年,罗定市在罗平背夫山发现了一处战国墓,出土了一批丝织物,从中可以看出南江古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将南江定位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提供强有力实物佐证的是:罗定市于1983年在罗镜镇鹤咀山发现了一座目前现存岭南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南朝墓葬,其中有两件出土文物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是有四组中、西亚走兽与花纹图案的纯金打制手镯和一件刻画了莲瓣纹的高足碗。
专家们推断,上述金手镯显然是西方的舶来品,很有可能为粟特的产品;而高足碗的造型特殊,是受古罗马拜占庭高足杯艺术风格的影响,莲瓣纹与忍冬纹则是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可能是为外国定制的出口外销瓷器。由此可见,当时的南江流域尤其是罗定与中亚国家、地区已有了密切商贸往来,陆海丝绸之路也进入了活跃交流时期。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使罗定成为连接南北的通道之一,全方位地促进了罗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开拓了罗定人的视野。从明清开始,走出去的罗定人遍布周边省市,足迹遍及南洋。至今,南江流域仍然是大西南连接珠三角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珠三角地区与东盟联系的桥梁。而广西南宁化妆品行业、广州电子行业,乃至马来西亚的橡胶行业等都活跃着罗定人的身影。
「
新文化
水系文化带跨境合作
」
南江文化显示了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是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江流域较早萌芽的商品经济,也令南江文化饱含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挖掘南江古道历史文化对于建设“一带一路”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参事、担任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的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罗定江(南江)是中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通道,罗定是南江上最重要的节点。罗定江流域(包括其支流)全部在古罗定直隶州境内,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造就并留存有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因此,“南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纽带。黄伟宗建议,应为罗定江“正名”,并确立、研究、整合、开发南江水系的经济文化,并进行以南江水系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带跨境合作,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具体化、实体化、地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