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美的以新的身份踏上德国的土地。
当地时间26日,2017汉诺威工业展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与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一道,在库卡集团首席执行官蒂尔·罗伊特的指引下巡视库卡展区。库卡迎来“佛山老板”的首次“检阅”。
或许没多少人能想到,这家以台式电风扇起家的乡镇企业,会成为一家德国高端制造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从佛山顺德走出来,从中国500强企业到世界500强企业,美的的全球化版图雏形渐现。2007年,美的首个海外基地在越南建成投产。至今,美的已在全球布局了12个生产基地。
这十年间,职业经理人接班,与小米、华为“联姻”,并购库卡、东芝,可以说,每一步都引来高度关注。美的已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企业,它是佛山转型最为成功的制造企业,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急先锋,更是成功在佛山崛起的跨国企业。
为什么是美的?十年间,是一条怎样的路成就了今天的美的?
管理的自我变革
“分权管理”下造就最牛职业经理人
在入主库卡前,美的已经称得上一家世界级企业。2016年,美的上榜世界500强,以221.73亿美元营业收入排名全球481位,成为中国家电业唯一入榜者。
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十年间,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对中国企业界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2012年的那场交接:美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何享健宣布卸任,将当时年收入近1500亿元的企业托付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而与方洪波搭班子的,也是清一色职业经理人。
在外界看来,何享健这一大胆之举无疑像“给自己开刀”。但其实,何享健早在自己的用人观中透露这一点,“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要用全世界的人才。”而这样的魄力,也源于美的早在内部推行的“分权管理”制度。1998年,一本《分权手册》在美的内部流行起来,这一手册明确规定了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的职权归属。分权后,美的还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架构。在1997年推行“事业部制”的基础上,2012年进行大改革,撤销四个二级平台三大二级产业集团 ,以实现内部协同化效应。
“授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用章,用权有度”,这16字方针,是何享健管理艺术的精辟概括,十年期间美的通过内部架构的调整,激发各事业部的活力。
“在美的,每个事业部、每个部门都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原美的学院创始院长黄治国表示,以市场绩效为导向,是美的近十年来一个明显的特征,也是美的“分权管理”的一记响尾鞭,“如果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几个月达不到集团要求,就要面临换人。”
罚得严,奖得也高。2014年美的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多层次股权激励制度,将激励对象覆盖至公司总部及各事业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技术人员。力度有多大?仅2017年,美的就以50%的市场价格向140位高管和董事增发近3000万份限制性股票。
有了分权管理和内部激励制的先行,当许多企业还关注某个具体的“人”时,黄治国说,十年来美的已经通过人才供应链的建设,把一个个具体的“人”,变成一个个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上的“岗位”。
在接下美的总裁一职前,方洪波已经被何享健通过内部方式培养了近15年,在美的每个岗位上进行轮换和锻炼。来自何享健的耳提面,成就了这位中国制造业里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创新的高速变道
投60亿发力研发 扩展智造“朋友圈”
十年间,对内的变革不只是管理, 在美的的故事中,“创新变革”一直不曾缺席。
尤其上一个十年,正是抓紧了“创新研发”这条转型升级的主线,美的才得以像方洪波说的那样,“从企业发展的普通公路转道高速公路”。
要看美的的创新成效,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到2015年,美的累计研发投入在200亿元左右,2015年研发投入53亿元,占营收3.8%,在全国企业中排第7位,行业第1位。2016年,光是家电产品的研发,美的投入就高达60亿元。方洪波直言:“纵观全球,花60亿搞家电研发的企业非常少了。没有这样的投入,哪来美的家电专利数全球第一、利润率达10%的成绩?”
方洪波底气十足。“自2011年6月起,美的没有在中国投资过一亩土地,把节省的资源全部投入到研发与技术创新上。”
之所以能在创新上获得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效益,离不开在美的大刀阔斧改革下,构筑的严密而完整的研发机制。
从2011年起,美的构建起四级研发体系,并在全球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与此同时,美的还在顺德投资30亿元建立全球创新中心。
这如同一个“无死角”的创新体系。海外研发中心网罗各国的前沿人才、科技项目;顺德的全球创新中心则更具创业孵化色彩,向集团内外部创业者开放,美的创投、高瓴资本等风投机构每月还会在此举行项目评审路演,一旦评审通过,创客团队就增加了获得投资的机会。目前创业平台已有M2净水器等代表作。
与创新模式变革同步的,是美的产线与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2012年开始,大举投入自动化改造。在南沙建全国首条空调制造全智能工厂、推进“机器换人”……截至去年,美的机器人应用已超过1000台,在工厂自动化领域的投资已超过人民币50亿元。
转型的需求让美的加快了追逐智能化资源的步伐。2014年底,美的与小米进行跨界合作,进军智能家居领域。和小米的联姻只是个起点,美的智能家电的“朋友圈”此后迅速扩张。
2016年7月,美的集团与华为消费者业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与智能家电互动、品牌营销合作、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构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今后,华为消费者业务全系列终端产品与美的全线智能家电将实现互联互通。2个月后,美的智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携手TCL打造智能家居开放平台,实现中国家电的“黑白配。”
从打造内部研发系统到缔结外部“智慧”朋友圈,美的凭这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创新组合拳,练就一身传统制造企业创新跃迁的本领。
面向全球的突破
海外并购布局智造产业链顶端
在不断突破创新与合作边界的过程中,美的对自己的定位早已不是一家传统家电企业。做“全球运营者”是美的全新的战略目标。
方洪波抛出的数据给了很好的证明。“预计美的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1000亿将来自中国之外的市场,这将是海外市场业务收入比重首次突破50%。”
2007年美的就开始布局东南亚新兴市场,其家电产品销售在多个国家登顶,填补当地的产业空白。目前美的在全球拥有12个生产基地,还在印度孟买等地筹建新的工业园。
美的的全球扩张成绩单,更抢眼的是跨国并购布局。 日本白电巨头东芝、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德国工业4.0领头羊库卡、以色列自动化企业Servotronix……这样一串华丽的并购名单让人咋舌。而这背后,也贯穿着美的扎实的战略考量。
美的跨国并购布局背后,贯穿着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围绕其拳头产品——家电产品的优化升级展开。去年1月就有消息称美的曾参与竞购美国GE公司的家电业务,但最终这一业务被另一白电巨头的海尔斩获。
去年3月,看准机会的美的发起了对长期合作伙伴——日本家电老牌企业东芝白电的收购,并于年中正式完成资产交割,最终交易额为514亿日元(约5亿美元),获得其80.1%的股权。同时,美的还获得40年的东芝品牌的全球授权及超过5000项与白色家电相关的专利。
“在美的现有家电和暖通空调业务基础上,东芝家电带来了家喻户晓的品牌、优秀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这将会显著增强我们在日本、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方洪波表示。
此后,美的再次在家电领域加码布局,前往欧洲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S.p.A. 80%股权,巩固着其全球家电龙头的地位。
美的并购的另一条主线,是依靠全球资本运作抢滩产业链高端,以资本换工业4.0核心技术,发起一场“从用机器到造机器”的产业链式变迁。
早在2015年,美的就与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安川电机,各斥资2亿元成立2家机器人公司,通过优势互补大举进军国内机器人产业。
去年5月,美的向另一机器人巨头库卡发起要约收购,并在今年1月完成要约收购库卡集团股份的交割工作。今年2月,美的又成功收购了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进一步推进其在运动控制器技术这一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所有业务在线化,所有流程软件化。所以我们收购库卡和以色列自动化企业,就是为了转型做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为工业各领域提供自动化改造服务。”方洪波说。
他还表示,美的未来并购的目标将瞄准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聚焦先进、高端的制造领域。家电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以及人工智能等都是美的未来全球战略投资重点。
【记者】蓝志凌 吴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