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岛隧总长达6.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为保证通行30万吨轮船,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是世界第一次尝试沉管深埋;33节沉管,每节约180米长、8万吨重,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体量的沉管……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这一系列世界之最,使其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显得毫不过分。
最终接头安装前夕,南方+记者深入工程一线专访林鸣,逐一解读岛隧工程的世纪难题。今日推出第二篇,敬请垂注。
从效果图看,东、西人工岛似两叶扁舟漂浮在伶仃洋的水面,两头连接起蜿蜒如长龙的港珠澳大桥主桥梁,显得壮丽美观。如今,西人工岛的首层建筑已封顶,东人工岛主体建筑也紧锣密鼓建设中。
然而,在7年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巨大的人工岛,按照传统的抛石填海工法施工,单是建岛的工期就要2到3年,这是繁忙的伶仃岛航道所不允许的。此外,这里还是中华白海豚的家园,一旦开挖,海底的淤泥可以堆砌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海洋污染对于白海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困境之下,林鸣奇思妙想,想出了“圆钢筒围岛”的快速成岛法。他提出,这是借鉴桥梁建设的方法,将一组巨型圆钢筒直接插入海床并固定,然后再填砂形成人工岛。用这个方法,原本2—3年的建岛工期,建设团队只用了221天。
但操作如此巨大的圆钢筒对每一名工程师来说都是首次。圆钢筒直径为22米,截面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最高达50多米,差不多是18层楼的高度,单体的重量约550吨,和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
就这样,圆钢筒在振华重工长江口长兴岛基地开工制作,然后装船运送至1600公里以外的伶仃洋施工海域,为了完成圆钢筒振沉,还联合国外公司研发制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八锤联动振沉系统。
2011年5月15日,西人工岛第一个圆钢筒稳稳插入海底30多米深处。当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最后一个圆钢筒振沉完成。短短221天,120个巨型圆钢筒在伶仃洋海面围成了两个海上“小长城”,“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愿景提前成为了现实。
【图片】综合自网络
【校对】张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