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流经惠州的东江弯弯向南,不仅是深莞惠的重要饮用水源,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也保障着香港75%的用水需求。
一泓清水见证着沿线人民对生态保护底线的坚守,也孕育出惠州这么一个“农业大市”。数据显示,2015年惠州全市蔬菜总产量277万吨,其中约七成销售到广深港澳等外地市场,是珠三角及毗邻港澳地区的“后菜园”。
如今,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惠州如何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菜园”?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如何做大做强“水经济”“菜经济”?
现状▶▶ 现代农业精品项目比比皆是
“水中鲤”牌丝苗米成为市民饭桌上的主角,“祯州”牌梅菜、金种胡须鸡成为惠州手信代表,“潮记”牌鲜(冻)鸭成为生鲜市场的佼佼者……近年来,惠州注重科技投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效益化之路,形成一批农业品牌,初步奠定了惠州现代农业的基础。
走进惠州市盈佳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出口欧洲的玉米罐头。作为当地最大的甜玉米加工企业,盈佳日加工甜玉米鲜苞200吨,带动惠州专门种植甜玉米的农户1万多户。
在惠州,像盈佳这样基地化、产业化的甜玉米流通加工龙头企业还有多家,甜玉米日加工能力近千吨,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鲜苞,仅加工一项便可消化25万亩甜玉米鲜苞。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为当地粮农解决了种子、技术、资金、销售等问题,增加了种农户的收入。许多农户由此建起了小楼,并亲切地称之为“玉米楼”。同样,惠州农村还出现了一栋栋的“马铃薯楼”、“韭黄楼”、“梅菜楼”、“年桔楼”。
在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方面,惠州也摸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特色道路。惠州盛产荔枝,但荔枝季节性强,鲜果保存成本高,增产却未必增收。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出高品质荔枝酒、荔枝醋的酿造工艺,解决了荔枝的深加工技术难题。如今,该公司生产的荔枝酒、荔枝醋成为畅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端饮品,甚至远销国外。在2015年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祯州集团的“以果汁果酒与水果提取物绿色加工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部门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2016年,培育、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600多个(项),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全市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品牌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
去年1月,惠州市首家民营农业科学研究院——惠州市四季绿农业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该研究院首个研发项目工厂化育苗大棚,有望在减少菜农30%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天灾带来的风险和农药残留。惠州市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成立农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去年底,惠州市与省农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市农技推广中心挂牌成立了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并签订了首批合作共建项目。该中心成为惠州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机遇▶▶ 惠州农产品占据大湾区重要地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据统计,2016年,珠三角9市与港澳GDP的总量约8.79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和不到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3%的经济总量。一个世界级的大湾区呼之欲出。毋庸置疑,中国的南大门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城市群形态,将要对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国际顶尖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湾区经济吹响了深度城市化的号角。在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间的分工互补将会得到加强,从而提升城市化质量。“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广东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活力很强,港澳地区开放度极高,国际资本大量流动,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区域资源和要素重新整合,整个区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将辐射周边城市,其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表示。
同时,城市间的错位竞争与合作,为这个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创业和居住的更多可能。以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为定位的惠州,适合承载高端人居。早前,作为珠三角后花园的惠州,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兴的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石化和电子等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此外,在创新的同时,惠州将持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在农业方面,惠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引进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使惠州农业建立起“高效、低耗、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今,惠州是供港的蔬菜、禽肉蛋大户。香港同胞吃的蔬菜四成产自惠州。惠州的农产品在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市场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惠州拥有的绿水青山、优质空气等优势要素,在促进其供水保护、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势必发挥更大效用。
探索▶▶ 更高水平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
在大湾区城市群里,惠州的山水资源优势最为明显:惠州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多达13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4%,居珠三角第二位;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大小湖泊、水库130多个,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长期稳居珠三角首位。
好山好水育出好产品。立足于惠州优质的农业发展基础,惠州正发挥先天的资源优势,乘着粤港澳一体化的浪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品基地、农产品专业镇村等,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等资源,打造包括农村健康产业、养生娱乐在内的全产业链的“大农业”。
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惠州市7个共4万亩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已下达,目前正抓紧进行前期工作,其中,惠城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稳步推进。
而随着《惠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惠州紧紧把握机遇,高度重视粤港澳合作,并结合自身区位等特点,迈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以绿色协调发展为统领,大力推行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在更高水平上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实现创新融合、集约高效、开放合作、绿色精品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专家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
惠州农业机遇大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面积和人口均大于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建成后,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将明显提高。
大湾区时代,惠州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大湾区的建成,对于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势必是一个质的飞跃。届时,世界级的人才、资金都将涌入大湾区。相比大湾区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惠州的区位和农业资源的优势将得以凸显。惠州的土地储备比较充足,加上良好的空气质量,这些都是发展农业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湾区,面对的将是世界级客源,他们对于食用农产品的要求势必有所提升。这种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当下惠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相吻合。
多年来,惠州通过自身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省最具潜力的新兴工业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又将带来更为先进的农技设备和管理体系。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将会为惠州农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未来的农业不仅仅是“吃饱”“吃好”,更要“耍好”。将是农业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具体做法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出跨界农业。农业本身构成了旅游的资源,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农业公园的产生便集合了生产、观光、科教于一体,使得农产品的价值不再单一,实现了附加价值,获得了更为可观的市场回报。再则,农村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科学结合,实现更为精细的田间管理。
促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还要会调整结构,要实现农产品的功能分区,无需涉及所有的农产品品类,而是要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供求结合的区域化生产。在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提升衍生产品,并有所优化,构建完善的、有梯度的产品体系。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