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源“闽南村”:全村4000多人都讲闽南语

河源广播电视台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语言。生活在不同乡镇、区域的河源人所讲的河源话口音会有些不同,但是不影响沟通。然而河源有一个村子却独树一帜,村民都是讲闽南语。为什么村民们都是讲闽南语呢?带着疑问,小编走进了河源的“闽南村”——泥金村。

语言

掌握多种语言

泥金村

走在泥金村的乡道上,你不会觉得这个村子跟其它村子有什么不同,但村民们一开口说话,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说的语言你完全听不懂。这个村,就是源城区埔前镇的泥金村,毗邻市高新区。

据了解,泥金村目前有4100多人,共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坝心、上围、天湖、茶湖,近些年来,村子的土地渐渐被征收,但是热爱乡土的村民们还是坚持留下了宗祠附近的几百亩土地。在泥金村,村民们讲闽南话;出了村,他们讲普通话、河源话甚至粤语……

泥金村全貌

村委会负责宣传的黄委员回忆说,由于历史原因,泥金村黄氏族谱遗失严重,出现了断层,目前大家正尽力修复族谱,他们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和搜集到的资料推算,泥金黄氏祖先应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居到河源埔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泥金黄氏现已传至第17代人,他属第11代人,在泥金村,他的辈份算是比较高的了。

村庄

果园村庄与气势恢宏的宗祠

泥金村位于东江河畔,曾经广泛种植荔枝、龙眼。整个村庄,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果园之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多数村民的房子前后也种有果树,有的还围起来,成了小果园。

一位村民在乡道上骑着自行车  

村子里的黄氏宗祠于2014年重新修建,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青灰色的高墙,檐牙高啄,气势恢宏,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小编自认宗祠见过不少,但这么大的实属比较罕见。

宗祠外围  

祭祖台  

  

家训

深居外境犹吾境,久居他乡即故乡

泥金村的黄姓人家,家家户户有本《黄太祖峭山公训子诗》,也雕刻在黄氏宗祠的墙上。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深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这就是《黄太祖峭山公训子诗》流传最广的“外八句”,意在激励黄氏后人要外出大胆创业、扎根他乡又不忘祖宗,这也是他们的祖宗遗训。

“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是流传至今的行为准则。而当时的黄峭山却大胆让儿子们各奔异乡,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黄氏后人创业八方,事业有大成者不计其数。

如今生活好起来了,不少村民都建起了别墅  

习俗

大年初一吃斋习俗沿袭至今

大年初一,是中国人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鱼大肉吃到腻,然而在泥金村,黄姓人家却只是吃斋。据泥金村黄氏宗亲联谊会黄理事长介绍,这是为了区分黄太祖峭山公三个夫人的后代。大年初一,大老婆的后代吃一顿斋,二老婆的后代就吃两顿斋,三老婆的后代则吃三顿斋。

破旧的老屋静静地伫立在乡道旁,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黄理事长认为,泥金人除了说话与周边村不一样外,“大年初一吃斋”这一习俗与周边村的人也“有点不同”。但总体来说,泥金人的生活习俗与河源其他村差不多。”

坚守

与正宗闽南语已有较大差别

据河源、梅州等地的黄氏族谱记载,粤族黄氏几乎都是黄峭山后裔,其中不少也是福建迁居过来的。在这些黄氏后裔居住地,能保留原住地方言的非常少,多数被同化了。为何泥金人至今还能讲闽南话呢?

老屋墙上依稀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  

与其他地方的黄氏后裔相比,泥金村人多,村民居住比较集中,在村里都是用泥金话交流,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但是他们说的闽南话与正宗的闽南话已经有了很大差别,长期以来,泥金黄氏人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说普通话、河源话和粤语。也正因为学会了这些话,反过来也影响了泥金话。

村里一名老大爷正在理发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一辆辆推土机、泥头车的驶来,当外地人挟着普通话及各种方言不断涌进泥金村时,这里的闽南话还坚守得住吗?如今,村里很多小孩已经不会说泥金话了,这让许多老泥金人感到担忧。

劳作中的村民

好奇的孩童透过窗子看残旧的老屋

放学后呼朋引伴在古井旁玩耍的孩童

挥手与我们告别

希望孩子们跟这个村子一样

永远纯真质朴下去

······





 

编辑 李明秀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