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方|春湿困重 快来试试老中医推荐的五款祛湿汤饮

南方+ 记者

4月20日开始进入谷雨节气,这也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春雨绵绵,空气的湿度随之升高,春湿困重,很多人也感觉身体变得沉重不爽快、疲乏困倦。中医认为,湿性粘滞,容易损伤脾气,影响脾脏运化,导致机体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功能失常,尤其痰湿体质人士遭遇潮湿天气,机体原有的不适症状容易加重,需要注意保健调理。

痰湿体质人群具备哪些特点?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成杰辉介绍,痰湿体质的人,通常形体肥胖或腹部、腰臀肥满;肢体沉重困乏;颜面、眼睑浮肿;皮肤出油多,汗多且粘;舌体胖大、苔白厚腻。痰湿体质的形成,跟父母体质遗传、平日嗜食肥甘,热量摄入过多,安逸过度,运动不足,久居潮湿环境,久着汗衣,身体机能衰退代谢减慢等有关。

该如何祛湿呢?中医推荐这5款食疗。此外,经常按摩足三里、丰隆穴、腹部等,也有不错的祛湿功效。

祛湿食疗

1、薏仁燕麦小米粥

材料:薏仁30g,燕麦20g,小米50g,陈皮5g。

制法:薏仁提前浸泡1小时,小米、陈皮洗净后与其它材料一同入锅,加水适量,中火熬煮30分钟。

功效:健脾、养胃、化湿。适合素体胃弱,大便粘滞,时有腹部隐隐不适之人。

2、祛湿脊骨汤

材料:北芪30g,薏仁30g,芡实30g,茯苓30g,陈皮5g,猪脊骨500g。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猪脊骨斩块水焯后捞起,与其它材料一齐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小火续煮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健脾去湿。适合脾虚易倦,腰脊无力,肢体酸重之人。

3、温脾化湿鲫鱼汤

材料:鲫鱼1条,炒扁豆50g,陈皮10g,胡椒3g,生姜2片,葱花少许。

制法:鲫鱼宰杀去鳞、去内脏,冲洗干净,开火热锅后下油,下鲫鱼煎至两面微黄;陈皮浸软切丝、生姜切碎、胡椒拍碎,用布袋装好绑紧塞入鱼腹,用牙签扎紧。锅中加水,加入鲫鱼、扁豆,大火煮开后中火续煮约45分钟,最后撒入葱花,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脾化湿。适合体寒湿困,舌苔白厚腻之人。

4、陈皮普洱降脂茶

材料:陈皮5g,干山楂5g,普洱茶叶5g。

制法:陈皮、山楂加水煎煮15分钟后取汁冲泡普洱茶叶,盖上盖子焖5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理气,化痰消滞。适合脾虚之肥胖、血脂偏高人士。

5、醒脾祛湿茶

材料:紫苏5g,藿香5g,陈皮3g。

制法:所有材料切碎,放入茶壶中,用开水沖泡,盖上盖子焖10分钟即可。

功效:解表祛湿,行气和胃,醒神除困,尤其适合湿困神疲之人;若为湿困感冒,可用生姜煮水冲泡以上材料饮用。

穴位按摩

1、足三里、丰隆穴

足三里、丰隆穴均为胃经上的穴位,胃经为多血多气之经,胃与脾互为表里,脾主运化,此二穴位除能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外,还能通经络、行气血、化痰湿。且足三里穴是人体的一大保健穴,经常按摩有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功效;丰隆穴为治痰之要穴,经常按摩能通利痰湿,尤其适合体形肥胖、血脂偏高人士。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与外膝眼连线上的中点,距离胫骨前缘二横指。建议每日坚持按摩双侧足三里穴、丰隆穴各3分钟。

2、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有助于健运胃肠、化痰除湿,尤其适合痰湿体质人士的日常保健。腹部有多条经脉通过,按摩腹部能同时按摩任脉、冲脉、带脉和肝、脾、肾经等经脉,神阙、气海、关元等重要穴位也位于腹部上,因而腹部按摩对调理脏腑功能、去病强身也有很好的作用,亦是一种适合普罗大众经常进行的养生保健方法。

操作方法:在晨起时或睡前,全身放松,深呼吸数次后,双手交叠,以肚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由内而外,缓缓按摩至腹部边缘,然后逆时针按摩,由外向内回到肚脐,如此循环数次;条件允许时,亦可不拘时间地点进行,饭后半小时以后,或卧或坐或站均可进行。

【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罗翠文 梁咏竹

编辑 严慧芳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